本片需要从三个角度评价:一是作为柯南剧场版本身的本格推理;二是对福尔摩斯探案的致敬;三是在社会派方面的改良主义阶级调和思想。
推理方面,本片是创新性的游戏世界内外双重谜案,游戏内的推理其实并没有我以前认为的那么差,虽然没有纵贯整个故事的大解谜,但分布全片的即时解谜性质的小推理也确实不失精妙,扑克牌俱乐部的推理密度较高,出现了莫兰出老千、莫里亚蒂的酒、真正的莫里亚蒂这些推理情节,还有通过戒指找出开膛手杰克的推理,关于“诺亚方舟”借用诸星秀树的数据参与游戏这条伏线也留下了不少伏笔,“倒走的指针”这条线索最为巧妙。相比起来,游戏外的樫村命案的推理反而相当拉跨,因此要扣一星。 游戏内的推理,前面说到都是即时性质的大量小推理,游戏内的故事首要亦非推理,而是一个致敬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游戏内的世界,由雷斯垂德的名字的出现、房东哈德森太太的登场揭开其作为福尔摩斯故事世界的一角,福尔摩斯与华生的缺席吊足了福迷观众的胃口,为了解释福华的缺席而提出游戏故事发生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时间段,还有哈德森太太误认孩子们为贝克街小分队的情节可看出本片真是致敬到了细节处。从牌馆的剧情开始,莫兰、莫里亚蒂、艾琳艾德勒等柯南道尔笔下的角色悉数登场,前述提到的牌馆剧情中的推理其实也都与福尔摩斯原著息息相关,而柯南在与莫里亚蒂、艾琳艾德勒告别时说的话是本片对福尔摩斯探案最精彩的致敬之一,而最后的列车场景中福尔摩斯的“不可能”的登场直接将本片对福尔摩斯探案的致敬拉到顶峰。除了艾琳艾德勒与福尔摩斯的关系被魔改以外,本片真是一部对福尔摩斯的绝佳致敬作。同时,本片把现实中的“开膛手杰克”案写进福尔摩斯的世界竟毫无违和。本片或许是很多人的福学启蒙吧,在读过福尔摩斯之前,我甚至以为柯南道尔也写过开膛手杰克。另外,在“致敬”这点上,本片又让我联想到后来的《万圣节的新娘》,本片是对福尔摩斯探案的致敬,《万圣节的新娘》则是对《震动警视厅 1200万人质》的致敬,而在致敬手法上,两部剧场版都很相似,都是挑出原著的经典元素展开故事,甚至把故事与被致敬的作品的时间线嫁接起来,都是相当出色的致敬。 以上都是对本片的赞誉,既然夸完了接下来就是批判环节了。其实这事我一直在叨叨,现在要给一个完整的说法。 相信有很多人是因央视新闻引用了本片中灰原哀谈论日本世袭制度的片段,而将本片吹捧为一部宣扬左翼思想的作品,而后“诺亚方舟”劫持孩子们时的宣言更显激进。然而考虑到后面的情节,这种吹捧实属可笑。在故事的最后,“诺亚方舟”被指出“你无法让自己变得冷酷无情”,其真实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得到锻炼、甚至只是为了跟孩子们一起玩,这些动机的抛出一一将原本的“左翼”色彩击得粉碎——真正的”诺亚方舟“,根本就是个充满幼稚性与软弱性的改良主义者。有人会说,”诺亚方舟“只是个孩子,但我要说,这个故事终究是个成年人写出的故事,即使是以孩子演绎的故事,表达的依然是来自一个成年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事实上,此前我仅仅想到这一步,”诺亚方舟“动机的反转,或许仍可以归因为柯南剧场版的题材限制,并且还是有人因此仍将本片视为左翼电影——但这个可能性,现在在我看来也不存在了。我们再回头看看游戏中的情节,进入伦敦世界的这些孩子们,根本就是两个阶级:少年侦探团是下层阶级,官富二代们是上层阶级,而他们在游戏中完全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更印证了本片的中心思想从根子上就是阶级合作思想。从片中的解释说,或许”诺亚方舟“从一开始就是那个动机,但在我看来,编剧的想法或许是,原本属于官富二代的游戏,在少年侦探团这些来自下层阶级的孩子们的加入后,出现了来自两个阶级的孩子们相互合作的景象,看到这一幕,原本主张斗争的”诺亚方舟“也逐渐受到”感化“,倒向改良主义。其实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本片的立场就是反对”斗争“了:绑架一帮孩子扬言要抹杀掉,在本片中完全是反派的定位,恐怕连波波杀都要惊呼一句”有点极端“,这还真符合一些人对左的恐怖想象。如此一部反对斗争、宣扬阶级调和的大毒草,竟被当作左翼作品吹捧,实属搞笑。当然,对本片宣扬的思想认可与否,不同观众会有不同选择,我也有我自己的选择,但最起码,还是应该搞清楚本片宣扬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你从社会派层面上喜欢本片,请确保你并不支持斗争。 但社会派毕竟不是本片的全部,以前我因此给本片扣了很多星,但现在我决定只扣一星。综上,本片一共扣两星,余三星,实际上也算是不错的评价。 另外,灰原哀也提出身处VR世界的人其实并不自由的观点,我最近也听说过来自刘慈欣的类似的观点,我还挺认同的。科幻作品,或许还是应该面向星辰大海吧。 今天似乎是福迷公认的福尔摩斯生日,虽然我并不是福迷,但也谨以本长评表达我作为一名推理爱好者对福尔摩斯的致敬。本来还想摆烂拖到明天再写,但想到今天是福尔摩斯的生日还是抓紧写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