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为人生而音乐,实际上就是让音乐为我们现时的心情服务,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音乐生活,有哪位先生女士,能用自己学过的音乐,自由表达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说一句属于自己的话,唱一句属于自己的歌?除了鹦鹉学舌外,我们还学会什么?原因一: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民间还没有真正的普及,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去学乐器又有什么用?我们的音乐要不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千人一歌,要不就是现在考级场上的万人一曲,何来举手投足即是歌的音乐人生?原因二:我们的音乐生活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的配给制,怎么不会令我们感到乏味? 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我却觉得我们的思维不能普通,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本书,一本唱不完,歌不尽的书,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我们热爱人生,那么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音乐来打扮它,装饰它,开发它,提升它,让它绚丽多彩放射光芒。如果我们的教育从这里入手,或许一些已经麻木的心灵,将得到音乐的滋润;一些已经暗淡的音乐,也将因为我们个人的参与而重新复活,重新焕发青春的光芒。久违了,为人生的音乐,你别来无恙? 我从小就喜欢肖邦。家里的小窝满是他的CD和乐谱,不过真正让我迷恋的是他的圆舞曲和波兰舞曲。注意到夜曲是最近的事了,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出来之后。他的夜曲缺乏舞曲的华丽,却更多了一份幽思。悲伤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是不适合听夜曲的,它会让你更悲伤而非趋于平静。 肖邦众多的夜曲中,我的最爱,是降E大调夜曲。普通的行板,回旋曲式的,左手波浪型的琵音和声,主题在右手如歌的。咏下若隐若现,再配以华丽的装饰音,短短的六十七小节,便自然地展出肖邦的诗人气韵。 肖邦是寂寞的,在同时期的音乐家中,不曾有人具备像他那样别致的人生体验,所以也没有人能够拥有他那种异样的情怀。舒曼曾说过:"肖邦是独一无二的。"是的,只能说肖邦独一无二,虽然身处困苦之中,但依然将哀怨的情感掩盖,仅用柔弱的指尖演奏出朦胧的意境,听后让人仿佛置身于月下的湖畔,凄美动人,忘却了尘世的焦虑。忽快忽慢,忽明忽暗,没有花腔般的炫耀,只有雾漫般的飘逸。如此的天才配以绝妙的琴声,即使寂寞,却也幸福。 静静的夜晚,清寒的小屋,有肖邦的夜曲在空气中飘荡。。。时起时落的琴音用它摇曳的辉光抵御了屋外的风雨,屋内的平淡和寂静。 听这样的音乐,就如同在抚摸一个人完全裸露出来的伤痛的灵魂。 升C小调夜曲,不知谁给它取了一个标题,回忆。听一听,你会发觉它的确很适合一个人在回首往事,反省自身时来听。有阵子我就曾一遍遍地听它,它给予我的是份安慰。它的缓解与镇痛的作用,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发挥效力的过程。 起初,它唤起你对昨日的回忆,以往经历过的痛至极点的感受又一一重现,你又被包裹在其中,你忍受不住折磨,会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甚至一时间你觉得要被窒息在里面了。之后,你却蓦然间发觉,你已经渐渐回复到平静。一直以来淤积在你身体和血液里的块垒竟然得到了舒通和治疗,而一股清新的力量悄然荫生了。肖邦一生共写了21首夜曲,每一首都无比的优美动听,象月光下的诗人正在静静讲述他自己的心情故事。 肖邦是纤弱的,细致的,浪漫而又带点不羁。有人甚至认为是病态的,听他的夜曲,听不到拍岸的惊涛声,却可以隐隐看见远方海面上汹涌澎湃的波涛。而肖邦又是充满热情的,静夜中听见他的琴声,就仿如看见在夜空中的一丝烟火,点一点地升向天际,一点一点地舒展,再一点一点地绽放,自由的,毫无拘束的,任其围绕着各自的主题,消逝在黑夜中。而留在我们心中的,就只有他那久久回荡的琴声。品味肖邦。在听觉与视觉之间,闪现着他的一生,他于乔治·桑的终极之爱。在清丽与忧伤之中,走出一位天才的精灵。 音乐为人类开启了一条诗意人生的道路。在各种艺术中,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打动人心、抒写人心、抚慰人心了。音乐之于人生,犹如春风舞之于大地,无上自由;晨露闪烁于朝阳,无限缤纷;繁星璀璨于夜空,无比神秘。著名作家兼艺术鉴赏家肖复兴满怀音乐的大雅之美,用曾经创作过《青春奏鸣曲》等优秀青春小说的笔,又构筑了《音乐漂流瓶》这样的散文美文,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世界顶级音乐大师的诗性天地。在那里,音乐带着喜悦,携着忧伤,眷顾着孤独,欢跃于苍穹大地,震颤于苍海尘寰。在贫穷与疾病缠身,挫折与苦难相随,伤痛和哀思不断,迷茫和绝望时有的浮世人生中,音乐吟唱着每一个生命的曙光,每一种生活的诗意。 巴赫享有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的崇高荣誉,可是谁能想到他的音乐之路竟是如此荆棘密布。十岁的巴赫只能偷偷地借着月光抄写乐谱,十五岁时步行十多天,走了七百里路到达吕内堡,开始了独立生活。为了聆听大师的音乐,他可以天蒙蒙亮时出发,步行六十里到达汉堡,听完了音乐会,还要再步行六十里回到吕内堡。而当时,巴赫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是,音乐让巴赫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他只觉得满脑子都是音符天使般款款飞翔,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音乐让苦难的生活始终充满着希望和欢悦。(《鲱鱼头》) 舒伯特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之一。他追求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他能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他的音乐富有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的鲜活。听着他的音乐,品味如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你绝对想不到舒伯特一生穷困潦倒,最终让疾病和贫穷在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过早地夺去了生命。对音乐的狂热丰厚了他短暂的生命,充满爱与同情的心灵让他在饥饿和寒冷中闻到了野玫瑰扑鼻的芳香。那呼啸的寒风和满天的繁星见证了传唱至今的《野玫瑰》的诞生。(《冬夜里的野玫瑰》) 格里格是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但有谁能想到,他竟然专门为一个守林人的女儿谱写了一首曲子,只是为了兑现十年前的承诺。秋季的挪威森林,一片金黄,达格妮早早地就来到了林子里,今天是她8岁的生日,这是一个经常把现实和童话混淆的年龄。她希望遇见安徒生,希望在每一株树根底下或每一棵蘑菇底下藏着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但是,她没有遇到安徒生,却遇到了格里格。对这样天真无邪,痴迷于童话的孩子,为什么不给她一个童话呢?于是,格里格庄严承诺,等达格妮18岁的时候,送她一件生日礼物。十年过去了,18岁的达格妮来到了奥斯陆的露天剧场,当报幕员报出最后一个曲目时,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下一个曲目,《达格妮之歌》,献给卑尔根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18岁的时候。”童话变成了现实,格里格给了一个普通女孩子心灵无限的荣耀,这将点亮她的一生,让她的一生都荡漾在童话的田园牧歌里。(《达格妮之歌》) 尽管在《卡勒瓦拉》这部芬兰的《荷马史诗》里,魔法师无法把那个破纺锤变成一艘船,只能遗恨万千地离开了彩虹少女。西贝柳斯却如愿以偿,和自己心中的彩虹少女终身相伴,一生清风拂柳,琴瑟相和,并最终演绎成他的交响幻想曲《波希奥拉的女儿》。(《彩虹上的少女》) 迷恋民间音乐的巴托克同意深深迷恋那些深山老林。他能从脚下的路弯来弯去的样子,还有树枝弯来弯去的样子,感受到它们的节奏。他能听到那些密密林子里各种小虫子细若游丝的小合唱,还有在风花雪月中那些树叶飒飒的伴奏。他能在倒地的白桦树新发的排列有序的嫩芽上听到啄木鸟“笃笃-笃笃笃”的节奏。对大自然的倾心热爱使他忘记了疾病的痛苦,他把这种倾情之恋化作一个个翻飞的音符,诉说着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而那遗失于弗蒙特森林里的酸苹果木手杖承载了生命的又一次轮回。(《酸苹果木手杖》) 对于梅西安来说,大自然是一种声音的召唤,所有的声音始终都呈现着音乐,尤其是鸟儿的歌声。大自然中的鸟鸣建构了他与众不同遗世独立的音乐语汇。有谁能像他如此痴迷执着,在夜里驱车前往一个又一个树林,只为倾听那不同的鸟鸣。“倾听鸟儿们吧,它们才是我们的大师。”梅西安实践了老师的话。他在鸟的叫声里,尤其是在夜莺的鸣唱里,看到了从月亮里飞落的花瓣,从水里飞溅出的鱼儿。他能够听出鸟儿的兴奋、哀伤和忧郁,以及旁若无人,天地唯我独尊的阳春白雪般的高贵。最后,一万种夜莺的啼叫终于成就了《花园里的夜莺》,这是梅西安为夜莺画的肖像。(《一万种夜莺》) 无论生活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欢乐还是悲伤,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将生活变得美好,在音乐里寻求诗意的栖居,更能让音乐诗化众人的人生。肖复兴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打动人心的音乐故事。美妙的比喻,精致的描写,灵动的叙述,编织起一段段诗意人生。每一个故事都引人神思遐想,给人绵长的回味。品读《音乐漂流瓶》,你不仅能品味到音乐家们人生的诗意,更能品味到作家肖复兴语言的诗意,如同感觉春日繁花似锦的绚烂,夏日绿树荫浓的惬意,秋日云淡风轻的舒爽,冬日阳光普照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