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演说:如何在认真的听取后说服对方?(2)
时间:2023-01-1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娜 点击:
次
举个例子: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看看他们是怎样“借力打力”的。
正方:那些罪犯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权威性,才懂得害怕。法律的尊严,就是“知难”呐,对方辨友!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犯罪事例来论证“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运用了“借力打力”的招数,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入手,强化乙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奇迹般的扭转局面,让处于劣势的自己翻身成为占有优势的一方。
在这场辩论中,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借力打力”,是因为他有一系列新译字词的理论作为自己论证的强大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而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理性思维和处事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但是要懂得时刻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的邪恶欲望,却是很难的。这样,正方就乘机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进行有力的回击,击溃了反方构建在“知”和“行”最浅层面上的理论框架。
2.移花接木
摒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那部分,偷偷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者材料,这种方式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反客为主的方式叫做“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也就是是说蜀道难于行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那西游记齐天大圣为什么叫“孙行者”而不叫“孙知者”呢?
正方:孙悟空最初的名字确实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应该也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那么"悟"是不是"知"呢?
这可谓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例子。反方的理论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却有些牵强,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中的“行”与“知”进行辩驳,虽然在气势上占了上风,但是正方却敏锐地发现了反方论据的片面性和强词夺理,果断地从法号"孙悟空"这一角度着手,以"悟"就是"知"来反驳对方,使对方自己提出的论据成为抱薪救火、自己却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这种反客为主的技巧,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势攻击的一种,它要求辩手要敢于接招,勇于反击,所以移花接木也是一种难度较大、正面冲突强烈、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其实,在辩场上指点江山、激昂雄辩,风云变幻,并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以提供给辩手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是需要辩手根据对方论述的观点和自己所处的立场进行适当发挥的。
3.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这种反客为主的技巧,就是在表面上认同对方的观点,附和对方的逻辑进行推理,然后在推理的过程中根据自己一方的论据需要,设置一些符合情理的障碍,让对方逻辑在所增设的条件下难以立足,或者能够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愚公搬家不但能够解决眼前的困难,保护了大自然的固有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难道不对吗?
正方:当然,愚公搬家是解决眼前困难最简单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山路崎岖险恶,家又怎么搬?由此可见,搬家是可以的,但是也要在移完山之后在考虑!
神话故事的特点都是夸大事实来说明道理的,主要的目的不是要表达故事的本身而是要彰显寓意,因而正方没有让反方周旋在就事论事之上。从双方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借助现代的方法论就事论事,理据充分,而正方先是顺势肯定"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抓住"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关键点,自然而然地推出"无法搬家"的理论,最后水到渠成,阐明"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正方如此一番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强势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招顺水推舟用的好用的妙!
4.釜底抽薪
在辩论赛中,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就是刁钻的选择性提问。通常,这种提问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它能将对方置于两难的境地,无论对方作出哪种选择都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应对这种提问的具体方法就是:辩手可以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挑选出一个预设选项来进行反诘,从对方论点的根基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巧就叫做釜底抽薪。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