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补到31集。本来想全补完再写剧评,但已经积攒得不吐不快了。先写一写杂谈感悟,可能有点离题,望见谅。等全补完剧和原着再另写一篇切合主题的吧。
和鬓边结缘,还是几年前在lofter认识一位涉猎颇广的太太,从她的书单里清一色的纯文学中翻出这么一本网络小说。那位太太对这本书殷勤相荐,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没多久,便赶上它翻拍剧的消息。恰好当时挺关注尹正,看过他上综艺扮戏装,还是非常有模有样的,便在心底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直到剧真正播出,风风雨雨中最后沉淀下一片好评,我却是始终温柔注视着它的过客。我平时没有追剧的习惯,大几十集的长度总觉得补不动,耽搁来耽搁去,今年寒假才真正沉下心来好好补完。当时嫌长,现在潜心看进去了却又嫌它太短,两个人的故事怎么就不能拍上一百集呢! 这出大戏表的是,商细蕊的梨园风雨,程凤台的商海沉浮,间杂民国间众生百态,戏里有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戏外是乱世烽火你方唱罢我登场。锣急鼓密下,王府戏楼也盘了,梨园魁首也当了,和心心念念的九郎唱了堂会。这一切梦境般的圆满,到头来是盛极必衰,万艳同悲。 看到lofter有一位姑娘说,剧播完有一段时间了,时隔了这么久回想起来,却又是沉甸甸的,觉得世界上是真的有过这么两个人儿。这里不能不夸两位主演的功力,是真真把纸片人演活了,让我也恍惚觉得程凤台,商细蕊,好像真的就那么存在过似的,在历史的尘烟里回望一望,还能望见他们依稀的影子。商细蕊在戏里唱尽了悲欢离合,可曾想过他和程凤台这一出,也在百年之后被编成了戏文,供后人评说呢? 除了主演,其它角色的切合度也是个顶个的好,让人觉得ta合该就是这个样子。其他的,服道化,配乐,编剧,摄像,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活用,也是无一不好,几番珠联璧合才能成就这出大戏。若硬要指出什么不足,就是“几乎每两个角色之间都有点关联”这点,稍显刻意,让部分支线的剧情也庸俗化了,但瑕不掩瑜。 剧里是烟火气十足的人间百态,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却是干干净净不惹一丝尘埃的。两个人都有种孩子般的天性,对艺术执着热爱,甚至有种痴态。这也是把他们紧系在一起的命运红线。看了些同人创作,也不免发想,若是商细蕊小时候没走失,稳当当做诗书世家的公子,程凤台家世没没落,还是高门大户的小少爷,没有那么多颠沛坎坷,他们还能不能相遇?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再错综的运数下,自有命运的红线将两人紧紧相连,他们就是这样一双相对着跳跃的“双生火焰”。想象一下,学了戏剧理论归国的小少爷,和浸润诗书却酷爱戏文的小公子,一个奉莎剧四大悲剧为圭臬,一个却只爱临川四梦...两下相遇,好不热闹!希望他们生在当下少受些流离之苦,却又觉得这并非最好的安排,有些事情,甚至比不上百年前自由。 时下音乐剧风头正劲,一张票几百块,对学生来说是不小的开销,却也引得大批年轻人追捧。包括我在内,身边的朋友同学,几乎没有不在b站看过罗朱,大悲,莫扎特等等的。看着原卡当然好,也跟着乱哄哄地抢了几回票进了几回剧院,却总觉得中文译配水土不服,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便不再去凑热闹。而京戏呢,便只有每年春晚时候来几出做个点缀,年年都是铡美案穆桂英那几出。线下自然还是有长情的票友,但终归是没什么年轻人问津的。但它的那种根植于母语文化的魅力,是某种存在于基因的东西,一旦深入了解了,便很难不爱。我这两天重读桃花扇,每个句子念起来都觉得齿颊生香。况且,在我们同人女的世界里,从《霸王别姬》开始,对戏曲就有解不开的情结,不论了解多少,大大小小cp总有个民国戏子的au。这就是母语文化自带的一种苍凉又艳冶的底色。别说同人女,同人男也是一样。写了长安十二时辰的马伯庸,还有一篇写成元杂剧的银英同人《忠感动齐格飞义勇救主》留存在绿晋江上呢。诸位若是不信,可自行前往观看。 其实京戏一直没停止过革新,以前的时代有样板戏,现在也有创新之举,我在b站上看过“三堂会审伽利略”,也看过京剧版悲惨世界,虽然有点魔改,但总归是大胆尝试,值得鼓励。而隔壁歌仔戏更是什么歌剧魅影,希腊神话,源氏物语一应俱全,甚至把宝冢的剧本都拿来翻拍,令人大跌眼镜之时,却也不能不佩服这种勇气。若是商细蕊穿越到当代,和这些人一拍即合,不定又翻出什么花样呢!(虽然结合尹正本人,感觉生在当代的细伢子在唱戏之外很可能是个沉迷于动漫和高达的死宅(不是)所以我是不是能看到京剧版fate和鲁鲁修了(不是) 说是剧评,又絮絮叨叨写了一堆自说自话的东西,也都是源于这一部好剧,才生发出我这些许多个无端的感慨。很多事情不好多说也不能多说,也只能用一双眼睛去注视着,见证着,期盼着。 但文化不死。那一缕星火就算微微弱弱,也顽强地摇曳着,静待燎原。期待着真正百花齐放的那一天。鬓边海棠花正好,梨园新枝压旧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