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为什么《闪光少女》口碑这么好? 其实是一部傻白甜的青春片,是中学版的“暗恋33天”,从人设到台词都是十足的鲍鲸鲸特色,带着她一贯的邻家女孩气息,满满的中二少女风。
插播一下,女主角就叫陈惊,听这名字的脑回路就跟编剧是一个系列的。陈惊是音乐学院附中扬琴专业的学生,鲍鲸鲸小时候也学过七年扬琴。 不能不说鲍鲸鲸对叙事结构和节奏的把握,开头首先挖坑,交待主要人物关系后让情绪落到低处;接着女主奋起神勇,一路各种见招拆招见怪不怪,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之后又陷入小低潮,英雄遭受挫折;接着重新崛起;不久迎来一个小反转;最后情感线和事业线双双推高,胜利会师,终于以大团圆结局。 故事推进和情绪进展都思路清晰节点分明,除微量的生硬感之外,整体观影体验比较熨贴舒适。 加上有编剧自己的真实生活,在人物性格的表达上特别的没有违和感。 然后在青春片的类型里,加入了音乐、动漫、二次元的元素。 推进故事的动力仍然是小女生爱情的发生、发展、表白、失败、升华。 与之相对应的情节线索是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的鄙视链,从水火不容,同室操戈,到打擂斗琴,最后同台献艺,走向早就该有的融和协作,暗合了青春的成长。 所以是一部角度新颖、元素丰富的校园喜剧。 它在猫眼的观众评分是9.2,豆瓣评分7.1,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上大获全胜,获得5项“最受关注”大奖。 我想除人物和主题讨喜之外,好口碑的原因主要是把对青春的表述拉回到一个正常的level。包括: 生活状态正常。没有动不动就来的豪宅名车,莫名其妙的世家贵族。 人物心态正常。斗的都是青春期校园内的那些心思,没有把成年人才有的恩怨提前带入。 知识范畴正常。对于中学生而言,影片表现的知识和情怀都没有超纲,而且是艺考生的大纲范围哦。 除三观正常、正能量充斥外,好口碑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它做了一些科普工作。 比如什么是扬琴?什么是编钟? 什么是漫展?什么是古风?什么是cosplay? 什么是二次元?什么是手办? 这些不明觉厉的名词在影片中都得到生动明了的展示。 在国乐与西乐最终互相认可的同时,观众终于有机会了解这些或由于生僻少见而隔阂遥远或虽然就在身边却难以接近的事物,与这些“非人类”的同类们达成谅解。 而且其浅白恰到好处,没有往艺术的高度和深度去攀登和跋涉,贴心照顾了用户体验。 所以说,观众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名词解释。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算是突破了次元壁。 我觉得稀奇的是身边的年轻人都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惊呼。 可见二次元人群还真是相当小众,如此标签式的表现都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以二次元们的“非人类”属性,即使反感也无力吐槽吧。 我也不想吐槽了。关于人物个性是否丰满,关于情节设置是否合理,关于故事转折是否自然,关于导演手法是否成熟。毕竟夸张也好,幼稚也好,肤浅也好,都是青春本身的样子。年轻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闪光少女》的好口碑,刚好显示了人们对青春本身的包容和谅解。 其他都是加分项,如编曲和对音乐表现。《野蜂飞舞》和《权御天下》都做得到位。 陈奕迅和梁翘柏都成了卖点。 但是这些都与票房无涉。音乐元素本身对票房的转换极其有限。 影片上映2天,2115万,对于一部无IP加持无流量保证的导演新作,已经算不错的成绩。 但,即使有不错的口碑,由于题材及内容限制,未来仍难有更大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