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律师》和《正义回廊》的首要差异,就在于法庭进程与揭示真相之间的关系。《毒舌律师》里以一段偷拍影片,在程序之外首先锚定了真相的存在。接下来要解决的唯有程序本身。而面对如山铁证,法官和陪审团就立即倒戈——尽管法官也对陪审团言明了这是非法取证,不应受其影响——为体系再度漆上金身。 《正义回廊》展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画风:检控方和两位犯罪嫌疑人的大律师轮番出战,真相却不是越辩越明,而是更加扑朔迷离。相悖的证词和选择性的证据指向截然不同的事实。在高对比度的人工照明及彩色滤片的使用之下,法庭更像是舞台,展演律师和犯罪嫌疑人早早排练好的剧目。在一个闪回里,探监时唐文奇的姐姐试图向他灌输更多策略,这似乎已经超过了后者智商所允许处理的极限。而张显宗的律师对张说:“那你明天等着上台领奖吧,做出好戏!” 影片更大量地使用了Shatner Light(薛特纳式打光),即让角色几乎完全沉浸在黑暗之中,仅有一道明亮的光线穿过他们的眼部,在进一步突出戏剧性和人造感的同时,也似乎在暗示真相之不可测,可能正是因为隐没在黑暗里部分太多,被照亮的仅是经由粉饰的冰山一角。 面对罗生门,陪审团并不像他们在《毒舌律师》中的同类一样团结且坚定。他们被赋予了更多存在感和主动性,讨论、争执,而不仅仅是正义意志的自动成全者。不同的供词一遍遍引导他们返回案发现场。同时,他们对真相的理解也相互迥异。 影片最后,唐文奇被当庭释放,张显宗入狱。陪审员们并非都相信唐文奇真的无辜,而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服从“疑罪从无”原则做出决断。很难否认,本片所有关于陪审团的戏份都有强烈的《十二怒汉》既视感。只是受时代影响,本片中陪审团的组成更加多元,出现了女性,也出现了性少数人群。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毒舌律师》,《正义回廊》无疑尝试更严肃地触碰司法体系与真相间的复杂关系。在《毒舌律师》里,司法程序最终成为干净无垢的乌托邦。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不要让它被腐败和居心叵测的上层阶级染指操控。 而《正义回廊》中,司法本身就无法与真相等同。按规章办事、在体系内发挥、对规则保有尊重和期待,并不保证伸张正义,反而可能搅浑这摊水。当得胜的律师在庭外接受记者采访,失败的律师只能灰溜溜地离场,他们更渴望的是功成名就,还是正义昭彰?而在法庭宣判之后,一组不加过多说明的平行剪辑镜头,暗示唐文奇或许更深入地参与谋杀。开放式结局进一步强调真相难得,罗生门仍然屹立不倒。 比起给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并且讴歌体系的完备公正,《正义回廊》在兜兜转转拍了两个小时后,倒好像回到了陪审团组建之初时,一个陪审员的吐槽:“法官阁下,我根本就不相信香港的司法制度。” 电影《正义回廊》剧照。直面无法言说的声音从直观感受上来说,《毒舌律师》比《正义回廊》似乎有更强的阶级性。前者的矛盾核心完全围绕公义与不公、穷与富、无权者和有权者的二分法展开。后者的法庭则不再受到一个明显外力的干预,罪案也仅仅发生在普通家庭和底层人之间。然而,《正义回廊》做得最好的地方,恰恰是《毒舌律师》的遗憾:真正直面阶级,尤其直面那些没有太多机会说话的人。当然,描述他们的苦,前提并非是要他们清白无辜。 与其说《正义回廊》里的阶级属性比起《毒舌律师》更弱,不如说前者把目光从脸谱化、标签化的人的身份——谁是穷、谁是富、谁是善良、谁是邪恶——转向了具体的人的状态。尤其在前半段,影片用大量的平行剪辑渲染了张显宗的心理状态:生活片段、关于希特勒的幻想、色情片录制和法庭演说……这些切片拼凑在一起,不需要太多台词,也让观众感受到张显宗是极端的、自恃聪明的、傲慢的,但同时也是边缘化的、困顿的、不被爱的、阳痿的。在一个镜头里,他顺着台阶往下走,而他的哥哥去往与他相反的方向。黑与白之间,已经暗示了亲兄弟迥异的命运。 对比之下,《毒舌律师》甚至不能被认为是合格地展示了阶级差异,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另一大遗憾。它在勾勒一个只手遮天的贵族阶层的同时(具象化为一个咬牙切齿的恶毒阔太太),并未给予其对立面太多关注。被冤入狱的曾洁儿(王丹妮 饰),在剧情简介里被描述为“国际名模”。且不说“国际名模”和富商是否真的能形成大众认知中的那种悬殊的阶级差异,实际上,就连这个设定都被交代得特别模糊:她衣香鬓影的前史只在闪回中匆匆出现。大多数时候,她只是无助和癫狂地等待审判,等待着被律师们或代言、或曲解。不可否认,王丹妮的粗糙演绎也让该角色的塑造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