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为什么要给《宇宙探索编辑部》打满分?(2)

时间:2023-04-0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陆支羽 点击:

  而影片中这个“《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现实原型,同样有着充满迷狂气息的“民科”烙印。其现实原型是过去很畅销的一本刊名为《飞碟探索》的民间杂志,该杂志既传播科学,也关注伪科学。按照王一通的说法,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想象力与浪漫色彩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至今与我们息息相关。

《飞碟探索》杂志

  同时,王一通也认为,“民科”在现实中更多是个贬义词,长期笼罩在来自公众的嘲笑和居高临下的视角下。但事实上,这些民间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可能更愿意去相信,也更愿意以此为精神依托。正如我们从小就思考,为什么人类造不出永动机,为什么奇门遁甲不能算量子力学。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民间科学家们会在这条路上特别认死理而已。但有时候你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知识结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

  没有捷径的Journey to the West

  探索宇宙的道路上,我们总是期待着奇迹,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是在呼唤一个奇迹的诞生。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个没有捷径的奇迹。电影里,唐志军一行人为寻找外星人而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电影外,孔大山耗时两年完成创作,但从平遥拿奖到最终上映又不得不苦等两年。

  所幸,在国产科幻片良莠不齐的当下,这群年轻创作者们的超常发挥,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作为伪纪录科幻喜剧,影片中贡献了太多贴地飞行的高级笑点,无论是装逼失败的宇航服开场,还是那根不断变长的外星人腿骨,抑或是用于接收外太空信号的锅盖头造型,都不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搞笑,而是在喜剧的表象下埋藏了更耐人寻味的叙事内核。

  说到那套差点就把唐志军提前“送走”的宇航服,便不得不提为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全程保驾护航的监制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两人的即兴客串无疑是开场处的一大亮点。影片中,他俩最终买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宇航服,甚至还将《流浪地球》戏说成“流浪的球”。

  在这充满黑色幽默的氛围中,我们同步感受到的却是唐志军的生存困境。尤其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再回望唐志军被封闭在宇航服中透不过气的场景,难免心生悲叹。那一刻难以呼吸的窒息状态,仿佛就是他多年来苦苦追溯宇宙真谛而不得的命运历程的真实写照。而那首骤然响起的《欢乐颂》,既是看客们的狂曲,也是唐志军的哀歌。

  孔大山说,唐志军这个角色的一部分灵感来自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里的民间音乐人张宜苏,而另一部分灵感则是对他自己拍于2017年的短片《春天,老师们走了》的延续。该短片由孔大山的父亲主演,形象塑造上跟唐志军很相似。

2017《春天,老师们走了》

  而最关键的人物内核则比较复杂,这也是孔大山决意邀请杨皓宇来饰演唐志军的重要原因。从杨皓宇身上,他看到了非常典型的落魄知识分子的隐忍状态。与此同时,他还试图赋予唐志军这个角色一种尼采“酒神狂欢”式的理想主义气质。于是在初见杨皓宇时,孔大山特意送了两本书:周国平的《尼采》和史铁生的《病隙碎笔》。

  杨皓宇对男主角唐志军的诠释无疑是成功的,那种“身陷现实的泥淖,却不忘抬头仰望星空”的克制而狂热的矛盾感,着实让我们深受触动。我们或许忍不住会问,这样的角色究竟是落魄的偏执狂,还是浪漫的追寻者?恐怕,他更是一位“现代版的西西弗斯”,是即便一败涂地也依然心存信仰的梦想家。

  影片的英文译名“Journey to the West”,所指向的精神之源显然是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但孔大山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写剧本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笔下这个故事与《西游记》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纵观全片,数次出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角色,恰与唐志军一行人非常相似。而在核心角色的命名上,唐志军正好对应“唐僧”,孙一通自然便是“孙悟空”。至于其他角色,可能跟《西游记》原着并没有那么吻合。有人觉得经常烂醉的那日苏是“猪八戒”,也有人觉得不是,就看每位观众各自的理解。

  最奇妙的是,那根从村民肖全旺手中买到的外星人腿骨,我们原以为只是纯属骗局的过场,没想到竟然在无形中不断地变长再变长。到最后洞穴那场戏时,这根骨头已然在孙一通(孙悟空)的手中延展成金箍棒的模样。这也正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带给我们的惊喜之处,它以《西游记》作为精神蓝本,却另辟蹊径,以科幻手笔为我们描摹了一种特立独行的可能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