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为什么要给《宇宙探索编辑部》打满分?

时间:2023-04-0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陆支羽 点击:

  两年前,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在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横空出世,接连斩获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等四项大奖。时年31岁的孔大山导演登顶“平遥之夜”,成为国内新导演群体中一颗闪耀的新星。

为什么要给《宇宙探索编辑部》打满分?

平遥国际电影展 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

  那时,电影《流浪地球2》刚刚开拍;有影迷感叹说,继郭帆导演之后,我们总算又等到了国产科幻的新希望。在经历过长达两年的“饥饿营销”之后,这部备受瞩目的电影终于在这个四月得以正式在全国公映。

  为此,我们跟影片的三位重要主创:导演孔大山、编剧兼主演王一通、副导演兼文学策划吕启洋,展开了一场深聊。

影片三位主创:孔大山、王一通、吕启洋

  影片以伪纪录混搭科幻喜剧,带给我们极具新鲜感和趣味性的观影体验。对早已看惯技术流硬科幻或者文艺腔软科幻的国内观众们而言,能够遇见如此土生土长、衍生于民间乡野的荒诞派科幻,着实是非常生猛有劲的独特感受。

  但其实,仅仅以“科幻”之名,并不能全然地定义《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答案。

  正如孔大山导演所言,科幻固然是尝试幻想未来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但其本质依然离不开“人”本身:人类的未来到底会何去何从,科幻的发展究竟会如何改变社会形态,以及人性本身是否可能受到影响。而通过《宇宙探索编辑部》,我们似乎看到了关于未来的无数个路径。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蒸汽波”海报
伪纪录包裹下的“民科”往事
 

  2015年,孔大山以一部伪纪录短片《法制未来时》出圈,短片中那位“沉迷自我表达”的文艺片导演,便是孔大山本人。时隔整整六年,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伪纪录的执念,再次将这样的拍法移植到《宇宙探索编辑部》当中。

2015《法制未来时》

  影史上,伪纪录通常被用于恐怖片拍摄,以达成更真切的恐怖效果;但在科幻领域的尝试却凤毛麟角。孔大山则认为,伪纪录是一种极具包容性和辨识度的创作手法,是能够将严肃创作和个人恶趣味完美结合的最佳方式,同时也能很好地训练年轻导演对假定性的完成。

孔大山、杨皓宇、王一通在片场

  创作《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过程中,孔大山继续触探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对“伪纪录”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在拍摄风格和叙事形态上,他从《人咬狗》《追击巨怪》等不同年代的伪纪录电影中撷取众长。同时为让整个故事更接地气,他也积极地从现实生活中搜寻各种素材。

1992《人咬狗》
 
1992《人咬狗》

  比如剧本创作之初,他就是通过“村民声称抓到外星人”的新闻获得的灵感。看似老实巴交的村民,在自家冰柜存放了一个硅胶外星人,而村民讲述离奇经历的过程则充满着荒诞感。

  在郭帆导演的鼓励下,孔大山开始埋头写剧本,影片最初便被定名为《我活捉了外星人》。当然,在剧本经历过多达七次修改后,这个原始灵感最终仅被保留为探索旅途中的其中一站。

  再比如影片中王一通饰演的“通灵者”孙一通,他那头顶一口铝锅的怪造型,则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民练气功”的历史老照片中得到的启发。据说有一种气功理论认为,只要头顶铝锅练功,就能接收宇宙信号、吸收神秘能量。其原理类似于以前的电视机天线,在顶部挑个易拉罐就能收到电视信号。

历史老照片:集体头顶铝锅
 

  影片中数次出现的电视雪花点,也同样结合了源自民间的知识点。男主角唐志军说,“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有民间科学研究称,老电视的雪花点信号有1%来自宇宙大爆炸的灰烬,即宇宙微波辐射。

  某种程度上而言,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其实是借由伪纪录的外壳,让我们跟随主角一起,补习了一下如今早已鲜为人知的“民科”往事。在孔大山导演看来,“民科”是属于八九十年代的产物。在那个全民狂想的时代,很多人都满怀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好奇心。如今,这些人该如何完成他们的精神自洽,这便是他拍摄《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初衷。

八九十年代的“民间科学研究”五花八门、光怪陆离

  那么究竟何谓“民科”?字面上而言,即民间科学爱好者。该群体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却对研究宇宙和科学都有着极为强烈的热情。影片中的男主角唐志军也便是如此。一个生活上落魄潦倒的编辑部主编,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对“民科”的探索。在收到疑似来自宇宙的信号后,他带着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不顾一切地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