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SNS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4-1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红雨 点击: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全文在线阅读) > SNS的理论基础

    对于SNS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很有趣的理论:六度分割理论与150度理论。它们都是从实验的角度证明了人际交往中复杂但又具有一定规律的某些关系,然后推而广之给出了一种预测来证明社交网络的可行性。但是实践证明理论仅仅是理论而已,它并不能解决虚拟世界里所无法解决的一些现实交际中的问题。辩证地来参考这些观点,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更是社会化网络行业的从业者们认清现实、寻求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2.1 六度分割理论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的具体实践。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4~1984)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由此看来,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割”。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但是在社交网络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却不断暴露出一些六度分割理论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比如说虚拟世界里朋友的价值。在对Facebook的调查中,据说平均每个人已经有150个左右的好友。但是正如《社交网络》电影的结尾一样,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却连最好的朋友及最爱的女人都失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然而类似于此的社交网络中无法解决的现实社交的问题确实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六度分割理论仅仅是从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一个理论,因此注定了在社交网络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能精确地去预测未来。很可能两个人之间2次就能发生关联,但是也很可能7次、8次依然都没有关系。同时,这些社交关系中的重复、中断或者说忠诚度都是无法用数据来预测的。比如说我们都认识一个明星,和彼此是同学,彼此是亲戚甚至父母子女,这种关系的权重在实际的交互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对于这些,六度分割理论本身没有也不可能去涉及。

    1.2.2 150度理论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普遍说法有二:

    (1)新浪科技译载了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杂文,从通俗角度讲了点社交网络规模的问题。牛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罗宾·丹巴(Robin Dunbar)发现,人脑的认知能力限制了社交网络的规模。根据他对大猩猩的大脑容量和社交网络规模的研究,推断出人类智力所允许的稳定的社交网络规模平均应该不超过148人,约等于150人,这就是在学界著称的“丹巴数字”。

    (2)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早期的中国移动“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而MSN早期同样也只能添加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时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