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4个人生智慧(全文在线阅读) > 智慧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原文】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解析】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在这里,老子强调自己的道理无限博大,他说:“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体味这段话的意思,不但老子的思想在当日已经流行天下,而老子本人也已名满天下了,否则怎么会有“天下皆谓我”的话?“大”,应该是说道大;“似不肖”,是说自己的大道好像与正在流行的所有道理都完全不同。为什么不同?老子说是因为自己的道理实在是太博大了,因此便与天下道理都不相同。那么,当时的其他道理是不是就很渺小呢?老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应该是这样认为的。
然则,当日有什么流行的道理是渺小的呢?老子亦没有明说,但根据春秋晚期的记载,老子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很多思想理论在流行,勉强地说,孔子提倡的三代王道政治虽然有足够的道德感召力,但在那样一个不讲道德的时代,根本就没有风行;而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也许尚没有出现,即使出现似亦没有风行于世。诚然,老子的道理确实与孔、墨的道理是极端对立的,尽管也有相同之处。
老子提出,自己的道理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自己拥有三样宝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是仁慈或慈爱,孔子一般不太讲人类的慈爱,主要讲家庭的慈爱,所以,孔子的五伦纲常,是出于对一种血缘关系的伦理道德之维护,其慈爱范围是比较狭小的,父慈子孝是孔子的道德标准之一;老子的慈爱范围究竟有多大?他自己没有提出,我们亦无法确定,但根据老子的天下观来加以推测,他的慈爱范围大约也没有跨越出血缘家族之外多远。
俭是节俭,在性质上与“啬”的理论没有什么不同,节俭当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节省财物或艰苦朴素,而是伸延到整个生命范围内的节俭——包括节省精力、节省身体能源等。孔子虽然并不主张生活上的浪费,但从来不主张俭省自己的生命,他为了达到救世理想,是不惜以生命相殉的。
不敢为天下先,可能是老子和孔子最重要的区别,老子主张圣人的行为应该体现谦让和卑下,以弱势姿态赢得整个群体的同情和支持,以获得长久存在,所以,无论在任何事情上,个人都不能置自己于不利的地位,即避免使自己置于死地;孔子是主张为天下先的,他厌恶一个人终生无所作为,他也反对一个人没世不名,他主张大丈夫应该像弓箭一样直来直去,不能萎缩不前。
老子在此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运用“三宝”后的效果,他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在一般情形下,仁慈与勇敢似乎沾不上边,为什么却能导致勇猛、勇敢?韩非子解释得很精彩:
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物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解老篇》)
经过韩非子这样丝丝入扣的分析,我们庶几可理解慈与勇的关系。俭与广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但韩非子的解释仍值得一读,韩非子引周公之言曰:
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制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过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
天下先与成器长之间的关系亦不难理解,韩非子对老子的解读也颇有见解,亦摘引如下: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而议必盖世。欲无才户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成事长,是以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