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

时间:2023-06-2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徐可 点击:
2015中国年度精短散文(全文在线阅读) >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

    徐可

    一

    2005年6月30日,北京西郊,香山脚下,万安公墓。上午,一场朴素低调、不事张扬的骨灰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

    进大门前行十米,右转,前行二十米,路的右侧,就是启功先生的长眠之地。上午十时,先生生前的至亲好友和同事学生一百余人,来到这里为先生送别。先生一向不愿麻烦别人,这最后的告别也没有惊动太多的人。

    启功先生的墓地占地三平方米。墓茔东向,前望玉泉,后倚西山;苍松侍于左,坦途通于右。墓碑黑色,设计简洁大方,中间有个曲线的凹槽,形似先生一生喜爱的砚台。墓碑正面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启功1912—2005”;“夫人章宝琛1910—1975”。启功先生用30年时间实现了对妻子的忠贞。阴阳相隔30年后,他们终于团圆了。

    墓碑背面刻着先生生前所喜爱的一则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自号“坚净翁”,书房名为“坚净居”。碑座上,刻着那篇广为人知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

    在墓茔旁边一间小小的告别室里,先生的骨灰盒摆在正中的台子上,两边肃立着送别的亲人。启功先生的内侄双手托起先生的骨灰盒,慢步走出告别室,来到墓前。庄严的佛教歌曲在空中回荡,带着亲人们的祝福,先生的骨灰移驻墓穴。两块石板封住了墓口,亲人们再看一眼逝去的长者,把花瓣撒在了墓座上。

    二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迷离的光影。偶尔几声鸟鸣虫嘶,映衬着墓园的寂静。微风吹过,墓旁的松树微微颔首,墓前的黄伞轻轻晃动。站在启功先生墓前,遥望西山,回顾先生传奇般的人生,心绪难平。

    启功先生是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他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一岁丧父,十岁失去为他启蒙的曾祖父和祖父,家里就靠寡母和一个未出嫁的姑姑苦苦操持。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他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因经济困难,他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养家糊口,背上生活的重担。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几十年来他从未懈怠,终成一代大家。

    他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的画作取法自然,明净无尘,清劲秀润,耐人寻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在画坛崭露头角;他的书法博师古人,典雅挺秀,美而不俗,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人们誉为“启体”,成为彪炳书坛的领袖;他的旧体诗词格律严谨工整,语言典雅丰赡,意境深远含蓄,学力深厚坚实,深具古典风韵,享誉诗坛。他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语言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宗教学等都有广泛的涉猎与研究;他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尤精碑帖之学,对古书画、碑帖的鉴定独具慧眼,见识卓异,造诣很深,几十年来为整理和保护国家珍贵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先生一生成就当然不是这区区数百字所能尽述,然而从这样的简介中就可以看出,先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有着怎样璀璨辉煌的成就。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曾赠诗启功先生赞曰:“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这样的博学通儒、国学大师,确实令人景仰。启功先生如同一部大书,值得一辈子捧读。

    三

    与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艺术成就相比,人们更敬重的是他高尚的人格。

    人们在谈到启功先生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地要谈到他的为人。确实,启功先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正直善良、谦和慈祥、悲天悯人、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可以说,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他无一遗漏。

    先生为人至真。他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抱有一颗热诚的赤子之心。他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密切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每当遇到自然灾害,他总是踊跃捐献善款。他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