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挫折耐受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否禁得起打击和压力,是否拥有摆脱、排解困境的心理力量,以及保持心理健康平衡的耐受能力。
一位年过七旬的母亲来找我。一进门,她就几乎哭着说:“卫藤先生,帮帮我吧!帮帮我的孩子吧!”
我扶她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平复了一会儿心情,然后询问事情的原委。她告诉我,她的儿子从小就很听话,成绩也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找了份不错的工作,看上去一切都很顺利。几年前,他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个人本来打算结婚,但不知什么原因,女孩最后却嫁给了别人。从此,儿子一蹶不振,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甚至几次出现自杀的倾向。
“该说的、该做的,我都说了、做了,可他还是这个样子,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我一天天变老,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呀!”
看着这位老母亲流下辛酸的眼泪,我心中五味雜陈。
直到仔细询问了他儿子小时候的事,我才明白,孩子未必是从小就这么脆弱,只是他们夫妇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儿子小学演讲比赛失误,他们没有表示支持,反而用讥讽和故意忽视的方式去惩罚孩子;儿子不会做手工作业,母亲就替他完成。因此,儿子一方面不允许自己失败,而且因为学业优秀,他基本上也没碰到过太大的挫折。另一方面,在遇到不擅长的事情时他总是不自信,也总逃避困难,因为在他小时候,父母总会替他完成他做不成的事。然而,长大之后,工作和恋爱是无法由父母替代的,因此,几乎要结婚的女朋友决定离开他,对他而言,如晴天霹雳,让他无法自处。
为什么我们心里有那么多怨气和委屈?为什么遇事不能平心静气,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什么在物质充裕、生活便利、环境舒适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成了“易碎品”?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的问题。
当个人陶醉在无压力的舒适环境中时,忍耐力正在一点一点消失。例如,以前没有空调、冰箱,人们也能度过一个非常愉快的夏天。而如今一旦停电,很多人就开始抱怨、郁闷、烦躁,甚至觉得这是老天故意在和自己作对。对挫折的忍耐力低下,也是引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够承受多少挫折。就像在长跑中到达极点时,你感到胸口发闷、四肢无力、两眼发黑,但只要咬牙挺住,注意加强呼吸、调整步速,经过一段距离,这些不适的感觉就会消失,这就是“第二次呼吸”。生命本就是一场马拉松,把每一次挫折看作“极点”,只有始终保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迎来“第二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