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过后劲如此大的电视剧了,但并不为一见钟情。 看第一集的时候比较难集中精力,因为不是非常习惯听唠嗑,也或者说,只觉得逗趣但是捕捉不到信息,感觉节奏比较慢,焦点尚模糊。就此我还很认真地和东北朋友请教了一下,了解了一下东北的梗和幽默如何由炕上聊天文化而来,话儿是怎么都不会掉在地上。这一问再返回去琢磨,倒渐渐爱上了这种魔性诙谐的方言和唠嗑方式。
真正开始吸引我的开端是王响在玉米地里追丢了套牌车里的人,似是而非的轮回感让他如坠梦里,悬疑地图渐渐摊开。 因为是开着弹幕看的,时不时会笑出声,但是愈发看到后面,愈发感到这部剧的内里一如人生基调,非常地悲凉。 某一集的最后,王响做梦,梦里在田埂上骑自行车,恍然中已不知车后座上的是阳儿还是北,陡然惊觉后座上空空如也。可能很多年前看余华《活着》时,十分触动于富贵在失去儿子有庆之后的白描,“有庆再也不会从那条路跑过来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大致的原文印象)而今第一次看到如此互文的镜头语言,人生异曲同工的莫过于失去。 沈默的梦想是“换个地方重新活一次”,但是背负了太多爱意与牺牲(哑巴与男友)和未了的仇恨(养父养母),她无法真正重新来过。片尾曲之后的彩蛋人群背后的她紧紧抱着弟弟的骨灰匣,很多犯案者选择目睹与再度围观现场,爱或恨的执念太大,即使手刃也无法马上放下。 剧中的两个恋爱脑男性(王阳和彪子),结果都是殒命。纯粹的同时,他们失去良多。当然我唯一不是很接受的部分,是彪子的猝然身亡,一如对于悲剧的加重渲染方式不能让人心悦诚服。 剧中最喜欢的人就是马队,因为他人设不完美却异常鲜活(人长得也特别好看)。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傲然自负和热血正义,脱得只剩秋衣秋裤(最后的倔强)说离职就走了,在老年中心可以把老太太抡上天,还敢直言舞蹈比赛的潜规则,小心眼拿捏得很好,养了一只叫“小李”的狗以戏谑对手和过往。即便有一段中风后令人无限的心疼,但是很为他说出真相得到认同后的自我和解而倍觉欣慰。这样的人,到哪里,气质都会拿捏得死死的,活得真实有力量。 马队和彪子很大程度上都是生活观异常洒脱的人。活得善良、复杂但沉重的是王响,响亮的响。 到最后,回归普通的人间烟火,王响和巧云、北在老房间里的和谐平淡生活,到他倒在玉米地里的“死去的从前的我”,倒成为了莫大的慰藉。 片中的女性角色都非常真实,恶且无底线的殷红就不论了,没有底线的人也同时失却了人物魅力。但是像巧云、像争议颇大也没少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丽茹,都是很努力在有韧性地活着的时代的小人物。沈墨本身对于命运的强烈大胆反抗,即使人物结局已定,她最大程度活出了自我。 第一次看到文学策划的部分是班宇,很惊喜,因为有段时间追东北文学作品,看他和双雪涛,看《逍遥游》。当阳儿在轨道上对沈默朗诵“打个响指吧……”,不由赞叹这诗歌是这么地好,好得一如他的剔透、单纯与少年气。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风格真的非常像北岛《传说的继续》—— “此时此地, 只要有落日为我们加冕, 随之而来的一切 又算得了什么? 那漫长的夜, 辗转而沉默的时刻。” 当然,剧的优点俯拾皆是:生动而富有隐喻的构图、片尾和片中的音乐、叙事的详略以及会讲故事的策略:深谙什么时候戛然而止,什么时候继续运镜继续讲这个故事已经碾压了大量的大屏幕作品……,很年轻的80后导演潜质不可估量。一有说原着非常普普,单看剧集情节私以为同时互文了《白夜行》和《绝叫》这两部日本文学作品,但是出彩的部分,首先便是镜头语言的语用,所以再次赞扬一遍辛爽。 是从《隐秘的角落》一路追来的,也会为梗之间的回环而心领神会:旅游区的主任送回了橘子,送了花,辜负和被辜负潜在地“扯平”了,令人莞尔。 片尾的大雪落下,并非一定意寓大雪落在不同的人身上如同命运没有放过谁,四季也都会眷顾谁,但是足矣让人潸然泪下,人生就是那么地无常、脆弱、单行而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