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比别人穷的感觉吗?”
“不但有,还无处不在。”
在北京某大型门户网站工作的陈文深有感触。他今年25岁,美国留学回来后,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他称自己目前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比别人穷的感觉”无处不在:靠工资基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房租就花去了收入的四分之一;过快上涨的物价已经让他不敢去商场买衣服了……
“甚至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车从身边经过,尽管自己没有强烈的需要,但是确确实实的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买,‘自己比别人穷’的感觉也会油然而升。”他说,作为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白领,在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觉得生活得比较惨。
事实上,有陈文这样感觉的人并不鲜见。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收入高也感觉穷
“难道只有1/5的人这样认为吗?我认为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看到这个数据时,北京的公务员马丽(化名)说。“我的工资吃喝养家后,剩下的也就够过年给家人同事领导送礼串门的。”
在北京一家知名财经日报工作的胡涛(化名)虽然收入要远远高于马丽,但是同样也有“比别人穷”的感觉。
“我的收入虽然上万,但我的房租每月花掉将近3000,出席重要场合,吃、穿又花掉一大笔开销,由于职业原因,交通、通讯和娱乐方面也不能太差。一个月下来,能攒下的钱不堪入目。”他说,他最担心的是等自己跑不动了,不能再支撑高强度的熬夜写稿工作,那时候工资肯定比现在低很多,他该怎么办。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乏这样月收入不菲,但缺少“富足感”的80后。这些毕业于名牌大学名牌专业,供职高新科技、媒体、外贸等企业的小白领,没有一丝“富足”的感受。
“这些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涨,去年我终于拿到一万元的月收入,但我却不敢自信地说:‘我成万元户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动画设计公司做设计师的年轻人带着调侃对记者说。
大学毕业后入职香港某着名电视台的深圳女孩杨怡则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好多人在香港买名牌包包时,“自己比被人穷”的感觉最为明显。
“穷”是相对的
“你是不是觉得比别人穷”,这种直观感受很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比如在某段时期,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网络新闻,以及电视、电影都在讲述富人群体的故事,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跟他们比起来,我怎么那么穷。
一般来讲,人们知道别人差的事比较少,知道别人强的事比较多,这是个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存在的“贫穷感”其实有一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
除去这种心理因素,感到自己比别人穷的受访者在谈到为什么穷时,他们更倾向于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而较少归咎于个人层面的原因,特别是个人层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关系少门路”,而认为自己贫穷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
专家表示,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并不出人意外,在一定程度是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映。中国低收入者不断受到通货膨胀的掠夺,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上涨速度比较慢,高收入者收入上涨更快。比如房地产,有房的富人房产升值了,不用上税,而低收入者工资上涨却要上税。当前的税收政策是向着富人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中国贫富差距会不断拉大。快速增长的财富大部分流入到国家财政、资本所有者的腰包,流入到了少数人的口袋。
由于社会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现象太严重了,这种太大的落差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使得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穷人。这个“穷”是加引号的,是相对的穷,不是过去穷得连饭也吃不上。
值得警醒的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问题在于GDP高速增长,人均收入却增长乏力;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压力在加大;贫富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不公平感开始出现……所有这些,表明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并没有相对应地转换成国民的切身福利,而部分民众对改革获益出现负面判断,更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
心穷更可怕
“其实这些人的感受更多是精神上的贫穷感,不能得到权力的保护,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让他们产生恐慌和无助。”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社会心理学室副主任石秀印认为。
“心穷比口袋穷更可怕。”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顾思凯分析,现在人们更加相信权力、出身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外在的贫穷缺乏信心。石秀印说,如果制度缺乏改善动力,那么这种信心的塑造动力都将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提到社会大环境,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让人变穷,普通民众权利的被侵犯与难行使,并且由此引发的“权利焦虑症”,使得被访者产生穷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