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涉及了几个社会问题:姐弟关系,二胎问题,社会救助体系,等。 首先说姐弟问题 讲真,全国几千万有姐姐弟弟的家庭,每个家庭情况都千差万别,见过姐弟和睦相亲相爱的,也见过矛盾重重互不理睬的,见过父母能一碗水端平的,也见过父母极度重男轻女的,所以很难拿某一种模式来硬套所有的姐弟关系。 在姐弟幼年童年少年的性格塑造期,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姐弟关系会产生重要影响。从个人观感上来讲,南方地区,尤其是南方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那里的父母和老一辈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对要根深蒂固一些。如果俩异性孩子是兄妹情况可能会稍好,因为中国家庭传统理念里有一些照顾最小的孩子的思维,所以对妹妹的怜爱会或多或少抵消一点点重男轻女的情绪。 但姐弟关系里的姐姐就没有兄妹关系里的妹妹那么幸运了,弟弟是男孩又是更小的,甭管家里是不是又皇位要继承,弟弟很轻易就会获得长辈们的关注。姐姐就不断会被教导,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有好吃的要先给弟弟,有好事情要先紧着弟弟,钱不够了要先保证弟弟上学,弟弟娶媳妇盖房子没钱了就得靠姐姐工资和彩礼来填补。。。本来是亲如手足的姐弟关系,也很容易被无限制的索取冲淡。 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资源倾斜给弟弟的同时也不会过于苛待姐姐,但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的,尤其是一些有限资源需要二选一的时候,姐姐就成了理所应当被忽视的。就像影片里的姑姑,奶奶的做法让她感到被无视,但更悲哀的是她在成长中也逐渐认同了这样的理念,并且还要灌输给安然。 难道姐弟之间关系就必须得是用一方的牺牲来成全对方吗?一些父母在生孩子前后都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养娃育娃观念,只管自己生痛快了,丝毫不考虑两个孩子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关系。就像安然父亲那样,从小就被奶奶重男轻女的做法熏陶下长大,认为安然姑姑让着自己是理所应当,所以对待自己孩子也是一样的自私和不公。 影片没能从更深层次上对重男轻女的社会理念进行探讨,而是主打一些煽情剧情来忽略这个社会痼疾,立意上就比《狗十三》等影片有明显的差距。 再说二胎问题 女主安然是典型的80后,在她出生后的十多年里,由于基本国策的限制,想突破独生子女家庭状态的父母得想方设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尤其头胎是女孩的父母,更是热衷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人口普查数据里,80后两孩的家庭里,姐弟关系的家庭是兄妹关系家庭数量的好几倍。 政策放开也就十多年的事情,刚放开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不少原本只有一个女孩的独生子女家庭里母女同时怀孕的“盛景”。这些当父母的丝毫不考虑姐弟俩巨大的年龄差,只管自己完成“诞下龙嗣”的夙愿,更有甚者,要求成年的女儿来抚养刚出生的幼弟。。 影片里安然说:弟弟是没错,难道是我自己错了吗? 对那些能头男发热就不管不顾出非要生儿子的自私父母来说,重男轻女根本不叫事儿,而且还要把这种自私理念一代一代跟着香火传下去。 影片里安然父母车祸意外死亡,亲戚都说,本来房子是要给儿子的,只是没来得及过户。看似说的有点极端,但放在现实中一点也不荒诞。如果安然父母不是意外死的突然,换成是慢性病痛知道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大概率要在临终前完成房产更名和公正的。 最后说说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的状况是评判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一定每一个老幼伤残都要得到非常完备的照顾,但至少应该有个良性的运作体系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角落。 影片中安然姐弟俩父母意外去世后,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未成年幼童,没有任何社会机构主动出面来评估一下幼童的生存状况并出具抚养方案。只能是开头靠亲戚帮忙,中间靠姐姐自己联络收养家庭,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好心的富有人家收养,还得签署一个让人窝心的”不相见“协议。 看明白的人都懂,并非是那家富人缺乏同情心,而是整个社会缺少对收养规则的法规和认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稳定收养儿童的情绪,才做出”不相见“的协议来。 其实对于安然来说,把自己弟弟交给陌生人也有一定的顾虑,尤其是在自己即将长期去外地求学的阶段,但她除了能在选择家庭时候认真用心希望找到有条件且善良的收养家庭以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没有什么可以借助的社会体系,让她把弟弟交给对方更放心,这也是影片最后她还要再回去看弟弟的原因之一。 影片煽情的来源,一部分也是由于社会救助体系的缺失造成的。
煽情是手段,引发的思考才是有深度影片的真谛。为煽情而煽情,反而冲淡了一些应该引起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