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不适故土的流浪者

时间:2021-09-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北翥鸠 点击:
  这部电影的信息绝非一次观影便可悉数了然,然而畏缩于不完全理解而搁笔又大可不必。不妨先草草记下初次观影的体验,也好供多刷之后对比品味。即便全是片面之见也不失为多年后的两三句笑谈。

不适故土的流浪者
 
  “有时候我在你、我甚至爷爷身上看到的东西都让我想起了野梨树。”
 
  “我们都是不适应环境的、孤独而畸形的人”
 
  抛除导演自说自话般插入的多段长对话,我想这部电影叙事主线可以归结为两棵野梨树在梦想与生活间的挣扎对抗。这里的野梨树自然是象征意义上的,它们丑陋、干瘪、带着尖锐扭曲的棱角,孤独地生长在土耳其乡间小镇的荒野上。男主锡南与父亲伊德瑞斯就是这样的两棵怪诞的树。
 
  锡南染上了年青人中的流行病——文青病。本质上他是一个痴迷的浪漫主义者,一个酸腐又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整部电影中都带着颓丧的气质,用“艺术家反对一切”的态度去批判、抨击生活中的种种。他冷眼嘲弄着眼前所见的一切,从城市的繁华车马到根植乡间故土的落后,从附庸风雅的官僚商人到名满一方的大作家,他都以戏谑且不屑的眼光看待。他自怨自艾,他怨天尤人。对见证他从小到大成长的故乡有着介于憎恨与鄙夷之间的反感。
 
  但他本性上又是软弱的。他不喜麻木而无生气的家庭,但他在家中也无所事事;伤感旧日爱慕者的他嫁,却只能在出嫁当日远远相望;痛恨沉迷赌博不务正业的“失败者先生”,而他的出书之路同样屡屡碰壁,靠背叛父亲卖狗的黑钱换来的出版最终也是惨淡的结局。他恨环境的麻木不公,也恨自己的无才无能。既不愿像父亲一样做老师度过庸碌的一生,又不能靠写作安身立命。这种令人纠结的两难困境让他进退不得,既没有好好备考成为一名教师,又没能完成理想成为作家。他软弱在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与生活。
 
  如果说对儿子这棵树的刻画是通过出版书籍这个过程实现的,那么对伊德瑞斯的描述便隐藏在挖井这条暗线中。沉迷赌博的他败光了家业与名望,老来又抱着让荒漠化的黄土变成绿洲的理想,打算在这片故土上挖一口井。没有人理解为什么他妄图要在枯地上挖出井水。人们的怜悯、不解以及更多的嘲笑总是围绕着他,就连他的家人也不外如此。年轻气盛的锡南更是最看不惯父亲的人。
 
  因而当最终儿子心灰意冷之际发现一事无成的父亲竟是自己书籍唯一的读者与共鸣者,两人终于达成了心灵上的和解。讽刺的是,这时两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父亲挖不出水、儿子卖不出书。两个人所怀的理想都归于沉寂。
 
  关于影片结尾部分,可以有很多种理解,这里我认为锡南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父亲的井中自缢,以死亡的方式表示了对理想的捍卫以及对平庸生命的拒绝。至于父亲最后看到儿子在井中继续下挖,我理解为这是用超自然方式来体现出锡南以死亡这种方式对理想不停不歇的无尽追逐。这种看法无疑是悲观且稍显矫揉造作的,然而影片中的儿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影片之外的笔者同样也是一个略带理想色彩的年青人。
 
  当发现鄙夷的父亲曾经同样是一个双手插兜低着头踽踽独行的青年,发现曾经在别人抠索金钱时谈论泥土的气味和田野的颜色、那个勤恳工作且颇有雄心的年青人最终却变成如今的模样。这时继续生存又能如何呢?即便形骸走在故土的绿洲上,灵魂却仍旧在另一种荒漠中流浪。对于活在这片被诅咒的土地上的锡南,对于这样一个关注文学中心胜于生活中心的人,我想生命另一边的永恒或许才是他更好的归宿。
 
  ps:父亲hiehiehie的笑声令人印象深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