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比读到了不起的作家作品更幸福的事吗?有的!那就是有人用她的一部作品拍了部诗一样的传记电影
啊,今天看到我的人生电影了
电影技术本身来说就已经很精妙,写作者、读者、书中人三线并行,叙事、剪辑、视听,正如伍尔夫的小说一样,它是一首如诗般的奏鸣曲。
这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它要讨论的议题是普遍且永恒的——当我们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我们要怎么做?对此,三位女士的选择是:“自己去买束鲜花”。
对于伍尔夫,由于她情绪不稳定,周围人开始监禁她的生活。但她要的是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病重的,甚至是快死的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活下去,她用这种方式展现人性”。即使她今天觉得“我宁愿去伦敦痛苦,也不要在乡下麻木”,可她明天依然有权利选择在河里结束自己的一生。这她在自己买那束鲜花。
对于劳拉,她过着“一天即是一生”的生活。一天,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使她的自我意识觉醒,她发现自己被困在生活的琐碎之中。痛苦的潮水从床底涌起,她别无选择地抛下家庭,自己去买她的鲜花。
对于克拉丽萨,她为他人而活,她是“用狂欢掩饰寂寞”的“宴会的筹办者”,她曾感受过幸福的开始,但随后发现这竟然就是幸福本身——你寄托给可能性的、寄托给他人的,竟然都是只一团虚无。她是达洛维夫人,她被这个人物背后的叙事困住,她毫无办法。但我们都知道,当宴会被终止,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萨,她会开始为自己而活。
实际上,这部其实也不完全不是女性主义之作,除去伍尔夫本人是女性主义作家外,影片中的她和劳拉的故事都体现出她们受制于丈夫和家庭的矛盾,后者尤为明显。
电影描绘的情感是深邃而厚重的,有意思的是除了三位女性,电影中理查德的人生困境竟然是,他无法把一切记录下来,一切瞬间,这盛开的鲜花、这潮湿的毛巾、味道、触感、人类全部的感受、历史、万物。这是一个诗人才有的极具文学性的痛苦,它足够独特。而讽刺和有意思的是,以做到这一切而闻名的恰好正是伍尔夫(或许是导演故意设置的梗)。
抛开影片本身,我现在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伍尔夫,她多么美多么迷人多么神秘啊,我爱她!同时,还想嘴一句关于性取向的讨论,这部电影基本完全和性向认同无关…第一吻是劳拉对于和自己一样身陷家庭囹圄的女性的惺惺相惜,第二吻是伍尔夫在枯燥乏味生活中焦躁地发泄和抗议之吻,第三吻是克拉丽萨决定为自己而活,同自己爱着的恋人亲吻以表示开始过关注自己、体谅自己的生活。三者的含义是复杂又关键的,这部电影早就脱离了性的议题,谈的是生活和人的斗争。
看完这部,开始久久地怀疑自己以前的某些敷衍又虚荣的判断……可能看过大海后,就真的不能再对空洞无物的小水池佯装赞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