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一词于近日火爆网络,不少人都在引用”内卷“一词来抱怨、自嘲。那么究竟什么是“内卷”?
内卷,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几个例子便可以看出。看电影,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抢火车票,一个人先用抢票软件,逼得其他人也用抢票软件,因为票没有变多,最后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线,但是开发抢票软件的盈利了;孩子上学,一个孩子上辅导班,逼得大家都去上辅导班,最后排名还是没变,但开辅导班的赚钱了;本来大家都是工作8小时,有人开始加班,最后逼得所有人都加班,所有人挣得还是原来的工资,但是老板的车已经更新换代了……
这一原本用于农业领域的专业术语为什么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并且在2020年12月4日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内卷现象真的这么严重吗?
在我看来,在当今疫情全球肆虐、中美关系不稳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内卷现象真的很严重。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当今社会的内卷。以下几个原因或许能简单说明。
一是社会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萎缩。一个社会必然出现不同的阶层,这是不难理解的。只要阶层之间存在合理流动的空间与可能性,就不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一旦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被大幅削弱,甚至由低阶层向高阶层的突围变得几乎没有可能,各种社会矛盾才由此埋下隐患。在这种情况下看来,内卷变得不难理解。当处于同一阶层的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时,他们之间必然产生“内耗”,相互竞争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工作加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员工在工作上升无望的情况下为了不被他人替代而不得不选择加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的时候加班似乎就变成了必需,但实际上加班只是个人的选择出于自愿,毋须强迫。当“996、007、886、715”成为常态,工作的人抱怨却无能为力,健康问题有极大的隐患但工资却没有上涨。无数的人不想面对这样的现实却无法逃避,因为不这样做你就是“异类”,你将会被“卷”出去。
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环境单一。在这样一个成年人内卷的时代,小孩也被迫“卷”了进去。辅导班、兴趣班层出不穷,学区房、片内生热度居高不下。无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拼得“你死我活”,究竟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可好的教育又怎样定义?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每个地区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导致教育质量不一样,于是家长们就努力让孩子上本地区最好的学校来增强孩子的竞争力。这还不够,还要上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舞蹈班等等去增加额外技能。
长此以往,家长越来越紧张,孩子越来越累,都没有幸福地活着。这真的必要吗?这真的是唯一出路吗?在当今中国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太单一了,在所有人看来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是好出路而那些成绩不好、上了技校的学生则被嗤之以鼻,有人觉得上了技校就是失败的表现,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成绩好不是唯一出路,有一技之长傍身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导致教育环境的单一,而这种教育环境的单一又进一步加深了教育资源倾斜的趋势,如此循环往复,这个社会怎能不“卷”?所有人怎能不痛苦?
三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能会有人疑惑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吗,与内卷又有什么联系?在各国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一项措施可能会对很多国家造成影响,某一地区出现的病毒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我们正在经历新冠疫情时代,在这一方面我们感触颇深。疫情传播到了全世界,对各国之间的往来交往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经济遭受重大打击。许多交流项目、跨国贸易不得不停下脚步。
以我们最熟悉的学业举例。在疫情影响下中国与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项目被迫中断,那些原本要出国交流的学生或要进一步学术深造的留学生无法出国,那么他们为了自身继续发展、更好发展就会选择加入考研、保研行列。在名额不变,人数增多而竞争者竞争力强的情况下考研的学生则必须加倍努力以防止自己被淘汰,那么这个防止自己被淘汰的过程就会进行内卷,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所有考研的同学已经卷入其中,无法逃离……
我们必须承认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内卷时代,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种内卷本质上是无意义的内部消耗。可是我们无法避免,不是仅凭努力就可以改变。这不是个人因素造成的而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在卷心态、卷那唯一一点资源,试图在“卷”中取胜,卷出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