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野马分鬃:没有“远方、故事和酒”的青春片

时间:2021-12-0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马庄 点击:
  昨晚一个人去电影院看《野马分鬃》。这部电影早在上映一年之前就以其另类野性的名字,以及豆瓣上一段对电影内容的简介——一个大四青年和一辆吉普车的故事,提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过两年的社会青年——几乎和片中主人公相差无几的年龄和身份,我迫切地想从中看到一些关于自己的影子,无论现实经历也好,还是心理感受也罢,当然后者更为重要。结果呢,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十分平静,直至电影结束从冷冷清清的放映厅走出来,我的情绪依旧非常平和。不是说这部电影拍得多么不对胃口(像此时豆瓣对其评分6.6一般差强人意),而是作为一部青春片来说,它的情节太寡淡了,甚至可以说“没什么情节。”
 
  没有故事
 
  这部影片没有一条可以称得上是主线的故事,将之串联起来的,或者说铺就全片的,是主人公左坤生活里的鸡零狗碎。影片伊始,导演就用一个长镜头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学车的场景:驾校里十几辆学员车慢悠悠地沿着规定死的路线行驶,转到左坤时,他竟然一冲动把车撂向一边,随后下车踢倒了那些阳光下红白分明的标志杆,甚至和教练差点干了一架。如果换作其他故事性非常强的电影,这种小冲突肯定不是毫无来由的,必然作为开头的铺垫来应和之后的情节发展。但《野马分鬃》呢?并不。
 
  下一个画面,是左坤去二手车市场买车;下下一个画面,转到大学宿舍,左坤呼唤死党童童;下下下一个画面,又给到左坤去商场寻找做兼职的女友了。驾校冲突,此处被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非为故事张本。其实这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它是以表现单一人物及其生活为主的,而不是围绕某个事件作为讲述核心的。
 
  没有动机
 
  动机是催使主人公完成某件事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极易让观众代入,演化为一种共有的心理体验。我们能在同类型的青春片中看到非常明显的人物动机。比如侯孝贤名作《风柜来的人》——也是本片导演魏书均极力推崇的作品,那几个从乡下来到城市的年轻人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城市打拼,然后立足。这种动机也成为整部影片的叙事走向。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人物动机就更直接了:一方是校园霸凌的恶势力,一方是被欺负的善势力,如此善恶斗争,善反抗恶,给予观众同仇敌忾、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
 
  但在《野马分鬃》中,这个动不动就冲撞老师和教练、殴打剧组演员甚至带哥们嫖娼的大四准毕业生,没有一以贯之的动机,有的或许只是出于一时心血来潮犯下的种种错误。就像其女友芝芝调侃他说的:你前年说要和童童开车进藏,去年说要去新疆兜风,今年又打算去内蒙,哪句话是真的,实现过吗?而与之作为鲜明对比的有两个人物:女友芝芝和唱“一百首歌,一百首诗”的建材店老板。芝芝为了带父亲去香港玩到处找兼职攒钱,建材店老板其貌不扬,热爱唱歌,先是自费录制专辑,后来一直坚持做到进入电台节目推送。
 
  没有高潮和结尾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影评已经间接地谈到这一点,说:它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处结束。虽然这么说有些夸张,最后的结尾乃至整部影片的发展肯定都是经过主创人员精心策划而来的,但因其情节的琐碎,没有一个高潮式的片段,有违一般剧情片的叙事原则,使得整部影片看下来,像是无意中拼凑而成。从这一点的拍摄手法上来看,它更接近某种类型的人物纪录片,而非在院线上映的商业电影。
 
  多数文艺片都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物之间内在的张力,尤以情绪为主,作为串联全片的线索。这种情绪比之情节,当然是细微的,难以察觉的,需要考验观众的观影耐性的。毕赣《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就被人吐槽“吃个苹果竟然吃了好几分钟”,观众只看着吃苹果这个动作,却没注意到整个过程中人物情绪和环境氛围的变化。如果以此细观,《野马分鬃》也是有自己的情绪线的:从开始学车买车的张扬不羁,到后面遭遇分手等一揽子破事,最后被行政拘留剃掉标志性的马鬃头,可想而知人物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
 
  以上三点特征使得这部影片和其他同类型的青春片比较起来非常不同,可以说,一反常态,是一部没有“远方、故事和酒”的青春片。可是,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青春片?青春片的形态也是固定不变的吗?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才是青春呢?我以为,只有拍出真正的青春感觉的才可称为合格的青春片。每个人的青春经历当然与众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它就像一瓶陈年老酒,不管放置的时间多久(有时恰恰因时间久远才显得回味悠长),只要味道送入鼻翼,我们刹那间就懂得:没错,就是它了。在这些方面,《野马分鬃》自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自我
 
  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当然没有老虎厉害,老虎还会把牛当成盘中餐,但牛犊之所以不畏惧,是因为它没有意识到老虎的危险性。换句话说,牛犊很自我,牛犊的观念里只有自己,暂时还没有建立起以其他生命为参照标准而共存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著有“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其中谈到人的青春期正处于角色认同和混乱的时期。也就是说,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寻找某种角色继而从内心承认它的困境——他还没有彻底成为某些角色,但正走在成为这些角色的路上。
 
  影片里的左坤无疑非常自我,这从他和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就能一览无余。对女朋友,没有表现出身为一个男友应该具有的理解与付出之心。与之相对的,反而屡次向女友借钱,为自己闯下的大大小小的祸事埋单。最后和女友分手,左坤坐在车的另一侧连眼皮都没眨一下,脸也没有转向女友那边提出些许的挽留或后悔。能够从他眼睛里读出来的,只有一个少年不肯表示服输的倔强和固执。他也许潜意识里把爱情关系看成了两个人力量或意志的某种竞争,因而从嘴中吐露一句温柔的软话就等于认输,而竭力保留面子的唯一做法就是装酷一般的不动声色。青春期中的爱情,多数毁于此。
 
  和父母,更不用说。为了攒钱修车竟然偷拿母亲给学生出的真题售卖,招致母亲名誉受损,被学生家长和一众记者上门围堵。内蒙之行的路上,左坤接到母亲打来的一个个电话,但一次又一次选择拒接。他是不敢接,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像一面良心的镜子,完美地照出了他行为上的错误和精神上的不安。或许他同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做出任何出格的行为都可以得到父母无限包容的孩子了,现在转而要为某些不良后果独立担责。他的拒接和犹豫,说明岁月和环境已渐渐地赋予其一种迈入成熟的思考。他知道作为儿子,自己有失妥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