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以爱之名,接受成长的代价

时间:2022-03-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海边的安托万 点击:
  《狗十三》是一部2013年就已诞生的电影,不过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映,这部曹保平个人风格最不明显的电影,却一度是他收获评价最好的一部。除了对少女心思的细腻表现,更多是在于对家庭牢笼的刻画使许多人产生共鸣。

狗十三影评
 
  我们常见的低分青春片之所以观众不喜欢,就在于脱离生活,使观众觉得虚假不能共情,也就是俗称的狗血,而《狗十三》没有常见的撒狗血或喂鸡汤,它的表达是丰富的,不光是很多评论提到的“成长的伤痛”,还指向了更深层的原因,即家庭往往会以爱之名扼杀个性,使小孩顺从自己的意志,以完成家庭中的统治关系。所有人都说爱李玩,但没有人记得她不能喝牛奶,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唯一在乎过她感受的只有她堂姐。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被人忽视的现实:青春的悲剧性。这个悲剧是被家庭驯化的过程,反抗意志不断泯灭,乖和“懂事”成为大人眼里对孩子价值判断的最重要标准。但他们真的像看起来那么懂事吗,借用片中的两句台词,“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当国内大部分青春片还在讲狗血的校园青春,《狗十三》却已经关注到了我们天性的消亡,所以它被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最好的青春片。这种命运的共通性,无论观众养不养狗,或者是不是男生,都能深切体会。
 
  电影不断在强调主角与成人世界的隔阂,李玩所信奉的那些真理,如“不该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做错事要道歉等,在大人看来只是可有可无的权宜之计,如果强调这些道理,反倒使李玩显得不懂事、“不会来事儿”。就像《皇帝的新衣》里,揭穿真相的小孩固然是单纯而真实的,但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破坏了皆大欢喜的气氛。
 
  本片里的成年人是站在天性与纯真的反面,而且“反派”们的力量远远碾压主角,所以第二个爱因斯坦是真是假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定义了这个世界的规则和话语权。当李玩看到飞进教室的蝙蝠被拍死在地上,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那只蝙蝠也只是想获得自由而已,所以她选择接纳了第二只爱因斯坦。
 
  如果站在成年人的视角看,他们似乎也没什么错,毕竟这些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存之道,但在这习以为常之下,其实是被规训完成的表现。而李玩的痛苦在于,她还没有被规训。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时间简史、吃狗肉和弟弟学滑冰这三场戏。
 
  酒席上被嘲讽的《时间简史》大概是最能表现成年世界虚伪的一场戏,“那是娃儿们看的书”,暴露自己无知的同时还保持着好为人师的教师爷姿态,大家在一片虚假的奉承与被奉承中其乐融融,将中国式酒局刻画的淋漓尽致。
 
  吃狗肉这场戏标志着主角终于被驯化的逆向弧光完成,全家人默然地注视着李玩的选择,他们没有站在李玩的角度,考虑吃狗肉这个事会不会对她造成伤害,而是要看她对这件事的反应,观察这个“刺头”会不会收敛自己的锋芒,这场戏采用了接近惊悚片的拍法,尤其是狗肉端上来那刻,有很强的惊悚效果,这其实是一次针对李玩的服从性测试。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那她所处的应该是比较糟的一个。
 
  通过设置弟弟这个角色,表现了主角受到的忽视,以及重男轻女下所感受的不公,比如爷爷说的“李玩的名字是胡起的,这回是男娃,不能太随便”。结尾,弟弟在滑冰场不断跌倒,因为无助而哭泣,镜头长时间注视着弟弟的反复摔倒,李玩不悲不喜地看着,也许她又想到了那句重复过两次的台词“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也许她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即使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弟弟,将来也免不了要被抹平棱角。
 
  当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像片中一样压抑,也不是所有人的成长都和李玩的痛苦相同,电影考虑到这层特殊性,做了相对合理的设计,将背景放置在一个离异家庭里,父亲是监护人而平时寄养在祖父母家中,这使主角敏感执拗的性格更加合理,也使更多的矛盾冲突得以展开。但电影表现出的矛盾却又在中国家庭和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如何能避免李玩式的青春伤痛,改进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