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路上舍友提起这部电影,在忙里偷闲的晚饭后就她所提的电影情节聊了许多,随后晚课一结束就来补了这部电影。聊了很多,话题从舍友提出的问题开始。
舍友:为什么两个人明明那么要合拍默契,却还是分开了?一段长久的恋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我:我想影响两个人合拍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也许他们当初在喜好和默契度上的合拍程度过大,从而掩盖了其他的不合拍,所以一旦不再喜爱相同的事物,无法产生爱好上的共鸣时,平衡就会被击垮,从而导致关系的崩裂。 舍友:那是不是谈多一些恋爱可以更好得了解这些,从而获得能够避免关系破裂的经验呢,但似乎有很多恋爱博主会有这样的一种见解,即谈太多次恋爱会消耗掉能量和爱人的能力。 多谈恋爱有益、多谈恋爱有害,听起来都有其合理的地方,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其间的差异?就着这两者的分歧原因,我们不得不聊到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 就像书中提到的恋爱各个阶段一样,一段恋爱由月晕(热恋)走向幻灭,再在幻灭后自省,从而获得启示与新的开始。当谈了多场恋爱加以自查反省或去阅读书籍了解恋爱的本质,我们确实就会成长为一个尽可能人格成熟的个体,我们的爱意将不再假借于幻想与期待、需求与控制,而成为一种无回报的平和的纯爱。这种爱也许能使得我们的恋爱关系稳固且坚实。 但假使一个人并没有自我反思和自省的意识,无法认清恋爱的本质,那么恋爱就会在月晕走向幻灭后随即破裂消散。人当然都具备基本的反思能力,但他们大多将失败简单地归因于性格不合适或者一些表面的自身错误(如不懂得人际交往原则,自身的性格缺陷),但其本质却并未否定这样一种可能,即仍有可能存在天然与我互补合拍的恋爱对象,于是人们又总会在潜意识中怀揣这样的期待投身于下一场爱情,并在每一段恋爱中继续从月晕到幻灭的循环。 在这样的循环中,如果说“能量”是在月晕到幻灭的过程中由高到低,并且还没机会增长便在黯然神伤中戛然而止,那么每进行一场恋爱就是在反复这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因此人们将在数段恋爱中越发贴近于这样一种“现实”,即这个世界上大概不存在与我完全合拍的对像,这种幻灭的认知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挫败感,让人无法再拥有最初的那种天真的热忱。这种付出爱却无法达到期待的境遇,使得人们再难以打起精神,义无反顾地爱那个大概率不是灵魂伴侣的对象,也无法再试图通过爱情的糖衣炮弹哄骗恋人变为自己的理想模样。于是也正如恋爱博主们所说——消耗能量,失去爱人的能力。 我称这种未经历过风雨因而热烈的爱为无知的信仰,就像是不明白风雨雷电的原理而信奉神明,人越无知,情感与信仰的力量便越浓烈。在当今青年男女中流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做——你相不相信爱情?这种语境下的爱情似乎更像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不能被人类所掌控驾驭的美好降福。我们不知道它会不会来临,什么时候来临,但我们相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我将拥有这种完美的爱情。“相信”二字透露出一个显而易见的讯息,那就是人们在面对爱情这个明明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时,却下意识寄予一种来自自身以外的力量,而不设法仰仗自己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换句话说,“爱情只是人为创造的一种体验,是一个集合了复杂情绪和行为的概念,我们是它的创造者,你会相信自己写的作业吗?”(来自五军《万事如意》) 讲到这里,多谈恋爱有益和多谈恋爱有害这两种观点发生分歧的原因便明了了。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即借用这种浓烈的信仰的力量,有一对恰好默契合拍伴侣得以建立稳固的灵魂链接,热恋不息难舍难分?当然是有的,片头的男女主似乎就应和了这个假设,但片尾也阐明了其链接发生断裂的可能性。我觉得爱情关系就像是一个绳结,外界的冲撞与两人自身的摩擦就像是我们打完结后试着拉一拉看有没有紧的动作,是一种对绳结稳固性的检验。也许有的绳结一辈子都没机会被拉一拉试探,因而以一种稳定又不稳定的叠加态完美且平和的存在于此,那么这个结无论松紧都不会被拉开,象征着一种关系永存。但更多的结是被拉开了,自省便会成为重新打好结的那双手,如果打得紧可以一劳永逸,如果不紧,就将要在反复的拉开与重打中走向未知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