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十三岁的代课乡村教师,二十几个懵懵懂懂的山区孩子,在张艺谋宛如纪录片般真实的拍摄手法下,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近乎真实的乡村教育景象。自然、简单、而又感人,是我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对它的直观印象。而当我们沉淀内心,去细细品味,透过这一个个朴素的镜头,感受魏敏芝那如朝圣一般的寻人之路,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景象,思考到我们平时不会去想的事情,然后升起一股想要为之努力的心愿。
白日不到处 张艺谋导演的镜头总是那样的朴素与真实。影片于一开场,便用几个固定镜头,鸡鸣犬吠跃入耳中,一条条乡间的小道、一间间残破的屋舍、一座破旧的似乎随时都会塌下的学校、一张张只剩下三只脚的桌子映入观众的眼中,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真实的乡村景象。而这样的景象恰恰是如影片所展现的那样城市里的人们所关注不到的。 “咱们这是山区,偏僻,道路不通,所以人家不来”,村长于开场带魏敏芝见高老师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就将这里最直观的问题展现了出来。“山区”,背后的是封闭与落后的经济文化现状,人们身处其中,想要改变却无力改变;“偏僻”,就好像是边缘化了一样,这样占据了中国如此大比例的人们却完全进入不了主流文化的视野之中;“道路不通”,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也是一个地方可以改变现状的关键,但是水泉村却缺少了它,以至于片中魏敏芝想要进城寻找张慧科时费尽了周折;“人家不来”,山区如此偏僻、如此落后,人是趋利的,那些本拥有改变当地面貌的能力的人却根本关注不到这样的一个地方。 影片表现出的城市对像魏敏芝、张慧科这样的乡下人来说是美好的,它发展很快,但他们居住的山村却留在原地,艰难地前进。根深蒂固的贫穷,像巨石一样,将他们这些试图奔跑的孩子压回落后的泥沼。而山村教育则被夹在中间,举步维艰。可正是这样淳朴的地方,恰恰是孕育朝圣者的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仰望天上的星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执著地走向自己的朝圣之路。导演正是通过这样朴素的镜头、平淡的色彩、简洁的拍摄手法,透过这幅乡村画卷,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更凸显了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宛如朝圣者一般纯洁的至今仍在坚守的人的可爱与可敬。 孤光一点萤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正如清代袁枚诗作《苔》所言,在这样的一个不被白日眷顾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也有着自己的坚持。 魏敏芝作为故事的主角,仅仅十三岁小学毕业,从为了五十元的工资来到水泉小学,到最后为了完成高老师的那一句“一个都不能少”的嘱托,独自一人来到城里,只为找回自己的学生。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转变——从为了钱而藏起明新红,到她不计辛苦、风餐露宿地寻找张慧科。而这样的转变,则是心中的责任与信念的共同作用力。最后她步行去城里的画面更是让人哽咽,而孩子们每人一口分可乐的情节更是击碎了多少像我们这样沾染世俗的虚荣心。她是一名老师,哪怕只代课一个月,也要做好一个月的代课老师。比起学生的打闹,她更怕她的学生离开。 表现高老师的镜头虽然不多,可是影片却通过学生的日记、工厂工人的敬重同那些描写他的只言片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位可敬的形象。乡村缺粉笔,他用指尖捏着几乎不能用的粉笔头在黑板上写字,最后粉笔用完了,也要用指甲写下最后一笔。哪怕是家里有急事,临行前看着自己的学生,也只是说着“我不放心”。都知道山区这也缺、那也缺,连工资都拖了半年还没有发,但是还是有着像他这样的可敬可爱的乡村老师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 同时,影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是那样的生动典型。饭店老板娘一方面不想让张慧科影响自己的生意,却又对这个饥饿的流浪孩子充满怜悯;电视台门口大妈或许也想过帮助一下魏敏芝,可迫于规定而只得拒绝;路过的中年男子担心魏敏芝睡在街头而生病,善意地将其叫醒,可或许也是因为有工作要忙而匆匆离开……像这样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与我们现实中的一切是何其的相似,他们虽然没能真正地决定性地帮助魏敏芝找到张慧科,可他们也曾为这样的一个坚持的少女伸出援助之手。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熙熙攘攘、嘈嘈杂杂,但总是有着一些善良的人们,就像是孤光中的点点萤火一样,为身边尚处在寒冷中的同胞送来一抹温热。 一个都不少 张艺谋的电影让人看来总是那样的深邃、朴实与感人。而我们在感动之余,也不禁深思影片背后的故事。电影中的水泉小学得到了援助,像魏敏芝与张慧科这样的孩子得以免于失学之苦,但是背后的是无数的被困在山里的没有那样好运的孩子。而这些所映射出来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教育问题,或许正是影片最想表现的主题。 一边是农村的落后,一边是城市的发展,在这巨大的差距中,还有什么能保住山村孩子的未来?影片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而答案或许已经在我们的心中。 2021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我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成就。而在这之中,有着一位又一位坚守在偏僻角落里的第一书记和像高老师那样的乡村教师。他们总是那样的一根筋——不抛弃、不放弃的一根筋。哪怕是半年没拿到工资,他们也没有选择离开。或许学生是那样的顽劣,但他们也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如果贫穷是一个无底深渊,他们就是牵住孩子们的绳索,让孩子们不至于继续角落,而党和国家便是这让孩子们得以重回阳光下的拉绳人。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也逐步建成了完善的资助体系,切实地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理念落到实处,满足每位学生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在我作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时,也曾深入到偏僻乡村之中,向那些地方的孩子们宣传的国家政策,想要用自己的演讲,在他们的心头点燃一把热情向学的火。 而发展的城市也不忘记常常回头,先富带动后富,正如影片最后那些为水泉小学不计回报地捐款的人们一样。大家都明白,不论怎样的偏远与落后,任何尚有人居的地方都不应当被放弃。而一个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孩子们,也未曾忘记自己那份最淳朴的心愿。像是烈火铸剑一般,他们用汗水淋湿坚韧、泪水融化钢铁,投入这浩瀚熔炉之中,将自己铸成一把一往无前的利刃。 什么是一个都不能少?扶贫路上的每个人心中的真挚与善良,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左手牵右手,遇到困难有人帮,齐心协力往前走,大大小小的力量聚在一起,保住每一个孩子、保住每一个希望。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