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力(4)
时间:2022-05-2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超 点击:
次
3.注意记录。上班时间打来的电话几乎都与工作有关,公司的每个电话都十分重要,不可敷衍,即使对方要找的人不在,也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接电话时也要尽可能地问清事由,避免误事。我们首先应了解对方来电的目的,即便自己无法处理,也应认真记录下来,委婉地探求对方来电目的,不但可以不误事,而且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
第一次遭遇谣言
职场实录
以前,我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平时不大在乎别人的眼光,也可能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我觉得美女总会遇到很多妒忌,所以也不把别人的议论当回事。
我现在知道这完全是缺乏成熟度的表现,因为发生了一件事,也是我遭遇的伤害性最大的一次谣言,让我丢掉了工作。
那是我前一个公司,公司的规模、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我都非常满意。工作上我属于那种我行我素、敢想敢干的类型,业务展开得相对出色,领导很赏识我。我也不敢怠慢,更加努力。后来,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了我的面前,公司准备选拔新的部门主管,领导暗示我只要能好好干,他可以考虑推荐我做代理部门主管,只要任职后在工作中能一直维持部门的稳定,并有所成就,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真正的部门主管。
这让我太兴奋了!一次下班后的小聚会里,由于在酒吧多喝了几杯,我无意中将领导对我的“特殊关照”告诉给了同事小迟,没想到,这一次引来了轩然大波。
第二天,我刚踏进办公室,就感觉很多同事都用异样的眼光瞧自己,而且有的还在我背后指指点点,很快,我就被领导叫去训斥了一番。
原来,小迟把那天晚上我说漏嘴的事儿向同事们宣扬了,并添油加醋地说领导肯定是对我有那种意思,才会这么照顾我的工作,不然有那么多老员工,为什么偏偏选择我呢。
本来我以为谣言的制造者是小迟,小迟一定会被领导整治,可没想到的是,没有人挺我,他们倾向于接受这样的说法,我的努力完全被忽视掉。同事们用一致的对我的排斥证实着这个谣言,仿佛我真的和领导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我认为清者自清,传一段时间就不会再讨论了,可是更惨的是,这次几乎把领导都害惨了。谣言传得绘声绘色,周围的空气都弥漫着让我难堪的氛围,我感觉自己在公司简直待不下去了,后来,就办理了离职手续。
办离职手续的那天,我最后对领导说的一句话是“对不起”。是我的不严谨几乎害己害人!
职场补氧有几招
接受现实:人们愿意相信谣言!
很多人不在乎谣言,做事我行我素,内心坚定地以为“谁都不能把我怎么样”、“不就是说我几句坏话吗,我才不在乎。谁会相信这些鬼话呢”。
可是谣言来的时候,人们往往发现,大家愿意相信谣言,再鬼扯的话也有人相信。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层面分析,心理学家曾这样解释:“企业内部小道消息之所以有市场,源于人是群居动物,爱好闲聊、喜欢传递一些好奇或者隐私信息的特性。尤其在企业内部正式渠道不够畅通,每个员工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地方,小道消息就更加发达。”
还有的时候,谣言容易契合人们的心理,举个例子来说,公司里有个肥缺儿,大家都盯着,此时领导把这个肥缺儿给了你,同事在嫉妒和难受之余,愿意接受这样的谣言:你给领导送礼了,你和领导关系一般等。
所以,谣言就像职场上的一大杀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多少人一不小心,就因谣言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当然,这也可能与此人平时的行为有关,给了别人捕风捉影的机会,当同事们对某人颇有微词的时候,谣言一出来,大家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建立防护罩,让谣言无法攻击你
防患于未然,平时建立好口碑,关键的时候就会有人挺你。试想,如果你平时没有努力给自己塑造好的口碑,那么在听到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或在议论你的负面新闻时,你要怎么办呢?
1.建立好人缘,用强大的群众基础抵抗少数破坏分子。
任何事的发生都充满着意外性和突发性,而且无论是什么情况下作出决定都难以确定有什么无往不利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等到问题真正发生时才去定计划和试着学别人的一些方法来应急,那样花费的时间将会更长,而且遇到从未遭遇的事情,你没有准备就下决定很容易制造新的失误。只有在事前给自己准备好防护罩,建立正面的形象,当冷言冷语来的时候,就不会瞬间冷透人心。
2.谨言慎行,不给谣言滋生创造温床。
谣言的产生往往是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进风。有了语言的漏洞,才能成为日后造谣的根据。
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讲错话”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许多爱说话、性子直的人,喜欢向同事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能使你们之间变得友善,但是有心理学家的研究调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
所以,当你的个人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牵扯到工作之中,最好不要到处诉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演绎,那么在一定事实的根据之上,谁会怀疑真实性呢?
闲人生谣言,让自己忙起来
有的基层员工在公司承担的业务量不大,工作也不错,他可能会觉得没人重视他。自我价值感来源也不足的时候,就容易“无事生非”了:
“办公室的小丁拿着很多东西去李主管家了,你听说了吗?”
听的人好奇地问:“真的?”
他说:“真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