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与荣誉并存,是每个重要文学奖项公布后的必然。
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进行中,先后伴随着3大争议:
其一,在初评阶段,因其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怀抱”,又在二轮投票中淘汰了全部网络文学招来质疑之声;
其二,8月20日,5部获奖作品的结果公布后,得票最多的《你在高原》因长度引发读者“常识性质疑”,这样的作品要读完已经非常困难,不清楚评委是否有精力全部看完?
其三,由于入围作品大多是各级作协的官员,最后获奖的5位作家,除了莫言、刘震云外,都是中国作协委员或是地方作协的主席、副主席。其实,早在20强公布时,就有网友戏称“欢迎来到茅盾文学奖主席专场”。
围观茅盾文学奖,评委评得是稀里糊涂,作家写得是自愚自乐,可谓中国文坛意淫一大盛事也!
一、作品,写给谁看?
是读者的菜,还是茅盾的祭品
文学作品本应是读者的菜,而茅盾文学奖作品却神武地打破了这个惯例,将读者拒之门外,徒徒让他们成为围观者!
俺坦白三个消息,第一茅盾是俺镇上的人,第二俺主修文学批评,第三俺手拙也涂鸦写点小说的。基于此,出于对故乡先贤的尊重,俺要温柔些,尽量对事不对人,避谈茅盾本人只谈其文学奖及其作品。
实不相瞒,俺口味相当重,对茅盾文学奖作品特挑,能吃完并消化的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两部,其它的就没心思去吃了,有的甚至不敢吃,担心食而不化甚至食而呕之。读完大学踏入社会后,俺就听说过两部作品——阿来的《尘埃落定》和麦家的《暗算》,本想拿来尝尝鲜,因为这两道菜“路子”有些野,是难得的异数,但终因案牍劳形,无暇下筷!
俺清贫,蜗居而无书房,藏书虽有却纷纷垫了床底,但爱书如故,所以常跑书店以“借”一阅。由此得以发现,书市中茅盾文学奖作品少有人青睐,能热那么一阵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而且往往就在获奖之后的那几天罢了。诚如有人调查所言,上一届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个书还以为是描写景物的书,连翻的人都很少。如此看来,很多茅盾文学奖作品真的是以“冷猪头肉”的形式存在于书市,最终配享茅盾文学奖的祭台!
这些高不可攀的大雅之作,渐渐与读者脱了干系,成为体制内所谓评委们的御用的评论贡品,压根就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这帮人自娱自乐,你写我评,各取所需,制造着文坛虚伪的繁荣。茅盾文学奖评选严重地沦为作协会员们体制内狂欢,而获奖者越来越“主席”化了,作家与读者背道而驰,你写你的,我看我的,到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境地:作家大有一副“躲进作协成一统”,专写宏大叙述的主旋律文章,最后茅盾文学奖的外衣加身,实现所谓的最高成就,而读者呢根本不吃茅盾文学奖这一套,读金庸看穿越,自得其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作家们忘记了这么一个事实:很多读者是可以欣赏四大名著的,对《红楼梦》耳熟能详,对《水浒传》了如指掌,对《西游记》能说会道,对《三国演义》达到应用于职场的程度。为什么一个能够欣赏四大名著的民族,咋就没法欣赏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能力了呢?
试问,这到底是茅盾文学奖污辱了广大读者,还是广大读者污辱了茅盾文学奖?
这个问题,我看不仅是茅盾文学奖而且是中国作协必须搞清楚的,要不然,这帮作家只会越写越偏,渐渐地将文学作品写了祭文,统统烧给文学奖的设立者茅盾了!
二、评奖,评给谁看?
圈内人的游戏,体制内的狂欢
那么,茅盾文学奖作品如何产生?欲拿茅盾文学奖,必先了解其评选产生的规则。茅盾文学奖评选几届下来,潜规则越来越明显,基本有了个套路,程序如下:先“著而优则协”,加入作协混人气、结人脉,你吹我捧互相摇旗,就像个“二官场”在里面练升级,功到自然成,“协而优则主席”,这样就可以优先拿到参评的入场券了,这就离茅盾文学奖一步之遥了。正是如此,这一届得票前10名的作者,省作协主席、副主席占到8位,无可争议地成为“主席专场”,而最后拿到大奖的3位也是主席、副主席身份,而且入选者全都是作协里的资深“老马”,从来没有出现非作协的“黑马”。即使观察历届茅盾文学奖所有评委,他们从来不会将眼光投射到黑马那边去,甚至找不到好马,可能他们根本不是什么伯乐,没有什么眼光。这帮评委和这帮作家,已经沆瀣一气,只是在他们自建的圈子里或者说体制内,玩你来我往礼尚往来的游戏!
从评选的结果来看,茅盾文学奖评选几乎与两院的院士候选异曲同工,俨然成为特定圈子里的某些既得利益者的“体制内的狂欢”。比如说这回院士候选,饶颖退出,将大家的目光吸到院士候选机制的荒诞,我们发现早在2009年《中国新闻周刊》调查指出,当年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中,均有校长、院长、副院长、董事长等职务,仅有一人例外———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只有“教授”头衔,没有行政职务。一切证明,院士头衔充其量不过就是一种政治犒赏罢了,早已名存实亡,性质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般,如同秃子头上蚤子,人人眼见为实了。而茅盾文学奖也掉进了这个窠臼了,沦为圈内人士的游戏,堕为一种政治犒赏。
且不说茅盾文学奖成为“主席专场”,就其诞生机制就像部荒诞剧般充满光怪陆离。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评委那绝对是圈内人士,有些是职业评论家,以闻作家作品的气味过活的,难免受到圈子的影响,吹捧者多而指摘者少,有意制造一团和气,所以很多评委自然而然地会根据作者的人脉来打分的,正因如此,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有没有读者读是没有丁点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关键的人来读,甚至关键的人读不读都没关系,只要能给出好评即可!还有一些评委本身就是作家,作家读别人的作品不能面面俱到,囿于个人喜好,未必有客观的评价。本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广大读者,却被茅盾文学奖给零处理了。有这样评选方法,自然会闹出几出江湖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