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有距离,有分寸,有始终(7)

时间:2022-11-0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武敬敏 点击:


    作为友谊的黄金插曲,略萨邀请马尔克斯顺访秘鲁,后者谓之求之不得。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乘机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孩子取名加夫列尔·罗德里戈·贡萨洛,即马尔克斯外加他两个儿子的名字。

    但是,正所谓太亲易疏。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夙将终因不可究诘的原因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以至于1982年瑞典文学院不得不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有人说他俩之所以闹翻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有人说他俩在文学观上发生了分歧或者原本就不是同路,更有甚者说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这听起来荒唐,但绝非完全没有可能。后来,没有人能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许多人常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挚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因为好朋友彼此之间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亲兄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礼仪拘束便显得亲疏不分,十分见外了。

    其实,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待挚友仍须敬,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烦琐的客套和热情,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待友不敬,有时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已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

    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

    对待朋友,无论关系如何亲密,都不可恶语中伤,语言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将自己放在与朋友相等的地位,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相敬如宾,才能让友情常青。

    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

    佛道求真性,尊重人的自性与本性,这也是佛家中尊重人的地方。佛重视发展人的自身潜能,主张自修自悟。同样的道理,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不要去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倡的圣人之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唯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白人女孩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晒黑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亲眼目睹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葬身大海。他便抱怨上帝不公,只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偶尔乘坐这艘船,竟让全船无辜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深深沉思感慨万分时,发现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恰好站在一个蚂蚁窝旁边。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又疼又恼的他立刻用脚碾死了所有的蚂蚁。这时,上帝出现了,他看着哲学家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又有什么资格批判上苍的行为?”

    不仅要善于对待自己,更要善于对待别人。当你在苛求别人的时候,你可能正在犯同样的错误。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不愿意的,却推给别人。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会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谨记这句可以屡践终生的圣人箴言,你将受益一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