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这句话的意思的指,在面临发展困局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这在现实的公司管理,以及各类组织和机构的管理中,都适用。
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皇帝在孩童时登基,当时由于年龄小,所以需要朝中大臣辅佐。随着皇帝逐渐成长,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了一个能独挡一面的人。可是,朝堂上的索相和明相两派势力瓜分把持着权力,导致皇帝的一些想法很难推行。 治理黄河一直是皇帝的心头大事,而皇帝正好遇到了忠心治河的靳辅,虽然靳辅被朝堂上的大臣们定成“黄河泛滥的背锅侠”,但皇帝还是排除万难封靳辅为河道总督,带领着治河奇才陈潢共同治河。 靳辅和陈潢在治河过程中做出了很多成绩,虽然他们屡次受到朝堂上大臣们的打压,但皇帝都是尽力保全了靳辅和陈潢,从轻发落,依然让他们继续治河的工作。 可是,当太皇太后驾崩后,皇帝一改对靳辅和陈潢的态度,首当其冲地给他们治罪,这到底是为何呢?其中暗含着皇帝的变革之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01 皇帝重用靳辅,有两大原因皇帝明白朝堂上存在着两派势力,索相和明相两派势力瓜分着权力。索相和明相虽然互相争斗,但都是老臣,思想比较传统和保守,为了保全他们自己的私利,对于皇帝推行的一些新政策,多少抱有阻挠的态度。皇帝需要开启一场变革。 皇帝不希望未来发展受到老臣们的阻挠,所以需要找到一股可以制衡老臣们的力量。皇帝认为要发展就需要做三件大事:平三藩、收台湾、通漕运,而治理黄河就是畅通漕运的关键,是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所以,忠于治河的靳辅就可以成为制衡索相和明相的力量。 皇帝重用靳辅,就是变革的第一步,在当时是多赢的策略。皇帝重用靳辅治河,表面是解决百姓受洪灾的紧急问题,其实还疏通了漕运,另一方面还可以用靳辅来吸引朝堂上的党争,从中削弱索相和明相两派的势力。皇帝坐收渔翁之利,把权力慢慢收回到自己收中。 在工作中,遇到困局阻挠发展时,就要改变这种状态,将一切拨乱反正,重回正轨。要想破局,就需要打破原本的平衡,加入第三方,形成鲶鱼效应。 02 太皇太后的驾崩,推动皇帝的变革不再束手束脚皇帝通过治理黄河,用靳辅制衡了索相和明相两派的势力,从侧面也更有利于推进另外两件大事的实施。通过治理黄河,漕运更畅通,有利于运送粮草到战场,三藩没多久就平了,皇帝干成了这件大事,让老臣们也敬佩,在朝堂上瞬间又收回了一些权力。 皇帝还有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收台湾,这在朝堂上是不受支持的,皇帝一直想培养自己的水师,以此来完成收台湾的大事。靳辅治理黄河很有成效,特开辟了一块水域给皇帝训练水师。 经过几年训练,水师已经颇具实力,所以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收台湾这件大事。老臣们之前对于收台湾这件事是不敢想的,没想到皇帝就办成了,朝臣们看到了皇帝的成长,再也不敢轻视皇帝,索相和明相两派的权力再次被皇帝削弱。 皇帝办成平三藩和收台湾两件大事,和靳辅治理是分不开的。所以,靳辅在治河时被朝臣们打压,皇帝都会尽力保全他,有时候靳辅急于治河而违抗命令,皇帝也忍下了。但是,皇帝终究是皇帝,心中肯定不舒服,只是靳辅对两件大事的实施还有用,所以暂时不能动。 皇帝在亲自视察治河情况时,特意绕开靳辅,请了其它河道官员来汇报,为的是兼听则明。当皇帝听到河道官员们都对靳辅赞不绝口,而且大家在做事上都在向清廉的靳辅学习,皇帝心中更不愉快了,他感觉到靳辅的势力也在崛起,这也是危险的信号。 三藩已平,台湾也回来了,拿靳辅来制衡索相和明相的作用已经不大了,黄河治理也有很大成效了,不算是当务之急了。如果任凭清廉的靳辅强大起来,对皇帝收权来说是不利的,所以皇帝开始有了动靳辅的念头了,只是要找个契机。 正在这个档口,太皇太后病危。皇帝从小是由太皇太后带大的,也是因为有了太皇太后坐阵,朝堂才会稳固,毕竟老臣们要卖太皇太后的面子。 太皇太后在驾崩前,对皇帝说:“流水不腐,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念旧,不杀大臣,可以,但不能不换大臣,你要小心被蒙蔽。”随着太皇太后的离去,皇帝的坚强后盾没有了,皇帝要想坐稳朝堂,就要真正掌控朝堂才行,势必要进行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