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侯孝贤创作的,还有他合作多年的编剧朱天文。如果不是朱天文将《从文自传》引介给了侯孝贤,把自传式的再现技巧介绍给侯孝贤,使他领悟用俯视的眼睛看世界,大概也就没有《风柜来的人》。朱天文是缪斯,她就像《冬冬》中的那个疯女人,启发、松动了影像的展现形式。自传体例参与进侯孝贤电影诗学的程途,侯意识到“台湾社会中阳性/家族认同上的情感压力开始转为内省”,遂 “以私人历史和记忆的近距离检视、探索过去” [8]。侯孝贤精耕细作地糅合自传、乡土和社会民族的转型,并由此不断巩固他的作者性,而自传形式所具备的势能,亦为台湾新电影运动注入动力。 处于运动中心的侯孝贤被人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与文德斯、贾木许齐名,但他们的方法和体制在各自的地区都不是统领性的,而是和众多导演相互参照、联动、交错,本质上是动态的过程。因此侯孝贤的电影堪称经典,但他的美学却没有被完全地经典化,这为台湾电影的多元发展保留了潜在的可能性。侯孝贤的创作能量仍在搏动,持续至千禧年后,同台湾电影一样,他的电影也随着艺术思潮的翻涌走向开始后现代,于是有了《海上花》《千禧曼波》等作品。回望《冬冬的假期》,这场奇妙的归乡体验,仿佛父母为孩子丈量身高一样,在侯孝贤的创作谱系,以及台湾电影发展的木门框上,都划出了一道虽浅却不可磨灭的痕迹。 注释 [1] 朱天文:《初论侯孝贤》,见《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页。 [2] 朱天文:《〈悲情城市〉十三问》,见《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3] 侯孝贤说,在拍吃饭时,有的演员专业,有的不专业,所以用的都是真菜、真酒,吃、划拳、喝酒,这些都是底色,要在这些之上再雕琢每一场戏。可以说,底色约等于实拍,是现实生活和电影真实的重合。见《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53页。 [4] 侯孝贤:《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5] 同注4,第83页。 [6] 同注1,第453页。 [7] 同注1,第455页。 [8] 葉月瑜、戴樂為:《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版,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