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都突破了旧的身份认同,找到并重建了新的家庭身份认同,算是三部曲中最为团圆的结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李安以《饮食男女》作为“父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为现代家庭伦理身份的构建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作为社会性个体的子女应在传统伦理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承担起家庭义务并积极追求个体的理想和需求。[]只有所有人回归饮食男女的本心去生活时,曾经美好但现在压抑着彼此的旧的家庭身份关系毁掉,并依据着彼此真心重建之时,家庭中父女的称谓才变得真挚,生活才有味道。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融并置,李安基于自身丰富、多元的社会经历和成长经历,以中西文化沁养的独特的身份认同,为影片的多种文化身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因此李安电影中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独特景观——多维冲突与双向媾*和。 在“父亲三部曲”中,李安从传统家庭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婚姻性别观念等角度更为具象化地剖析了东西方文化在特殊情境中的碰撞与融合。其中更是凸显了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映射了个体在面对多种文化冲突时的纠葛以及个体陷入文化选择困境时的博弈。塑造了三个不同境遇不同选择的父亲形象。《推手》中面对不可调和的中西文化冲突,选择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而逃避的父亲老朱;《喜宴》中得知儿子是同性恋,极为传统极其威严但为了家庭平和无奈妥协的父亲老高;和《饮食男女》中既维护传统伦理意识,又勇于颠覆传统观念的,更有主动性的父亲。三个父亲对于时代洪流中的身份认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与体验,有的选择停留逃避,有的选择突破重建。三个故事的结局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幸福结局,而是当面对跨文化和代际冲突时,父亲和孩子们都在某种程度上的退让妥协。父亲和子女通过妥协达成了共识,这种妥协显示了父亲形象宽容的一面,也反映了李安对父爱的肯定。 “父亲三部曲”系列影片,以代际之间的身份认同和东西方的新旧文化冲突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影片中每一个人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产生的困惑,以及面临的选择。“父亲三部曲”对复杂的文化经历和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描绘,使之成为华语电影文化身份呈现的典型范本,无论何时解读,都有独特的与日俱新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睿. 冲突与媾和: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D].兰州大学,2020.DOI:10.27204/d.cnki.glzhu.2020.002925. [2]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0-53.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08.01.041. [3]及鹏飞.李安电影叙事观念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7. [4]宋海锋.嬗递与超越—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观研究[D].贵州大学,2016. [5]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 [6]张筱玺.论李安《父亲三部曲》电影中的跨文化冲突与融合[J].传媒论坛,2020,3(08):130-131. [7]李娜.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析李安电影《推手》和《喜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194-195. [8]方伟.李安“父亲三部曲”伦理意识与文化传承[J].电影文学,2011(03):63-64. [9]乔俐岩.两代人的抗争——《饮食男女》解读[J].新闻世界,2015(02):144-145. [10]刘宇翔.试论李安电影中的父权文化观——以“父亲三部曲”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104-105. [11]王一迪,江蒙梦,何芳.从《喜宴》看中国传统观念的坚守和妥协[J].电视指南,2017(08):38. [12]方明炜.冲突,重构与融合——从李安电影《推手》与《喜宴》中看中西家庭观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3):90-93. [13]李冬花.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中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电影评介,2017(08):37-39.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08.013. [14]谭淑林,李芳媛.从跨文化视角解读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家庭伦理观——以《推手》为例[J].才智,2013(35):272+274. [15]董姝君.对传统伦理的考察及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构想——《饮食男女》中的家庭伦理关系解读[J].中国文艺家,2020(05):1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