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不得不说全片选角十分到位,张宥浩的日系少年特质为陆小谷这一角色加持不少,又把握住了仲达的腹黑。那么少了一些爱情的《交换人生》讲了什么?讲了少年与自己和家庭的自洽历程。 身份反差藏的是喜剧,身份焦虑藏的是现实。金好、仲达和陆小谷都有自己的身份焦虑,金好在世俗与快乐之间拉扯,仲达拥抱物质世界的规则以填充亲情缺位的童年,陆小谷渴望独立与蜕变,厌倦一成不变的蜗居生活和生来内向的自己。而导演的态度是,不要因为所谓身份而焦虑,不要加入营造危机感的社会氛围。接受自己的内向,看到生活更美好的一面。 而片中对这些个体性格的形成根源其实是有所着墨的,社会风向和原生家庭的刻画都在呈现物质与世俗的野心如何侵蚀精神自足的“童心”。提及“童心”似乎由低幼化的嫌疑,这又怎么不是一种成年人的强撑体面呢? 仲达的情节线由打假官司的律师串联欺骗老人的假鞋贩子团伙,这一部分的反派刻画再度显现导演的童话语境,社会灰暗面的塑造并非要给人难以抵抗的压抑感,这有喜剧的考量,但更多的是要赋予乐观底色。正如对陆小谷的家庭成员的“正派”刻画,恩爱的父母、做up主的奶奶……他们不执着于用资本扩张的想法开连锁店,而是拥有自我满足的心态希望刚好盘下对面的楼房。值得争议的不是他们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态度,一种脱离用物质量化情感,脱离被资本被他人裹挟着思考的可能性。 正如很多人已经站在了商业角度去数笑点,也将结尾定义为煽情,但结尾要说的除了“最温暖的那束光在回家路上”,还有“我希望这个艰难复杂的世界不要改变你,就这么快乐地活下去”,这份希望是奢侈的,但世界总需要理想主义者。陆小谷在“做一个成年人”的路上很幸运地回头发现了被遗忘的童年乐园,仲达却更不幸地变成了一只待宰的鹅,仲达是令人惋惜的,或许他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交换人生》对于关怀老年人等等更偏向现实主义的探讨是浅尝辄止的,不少人物以及不少埋好的情节点也都很具有可填补的空白,但这并非致命的缺点。那么,这样的影片被评为不及格,是否会抹杀将来创作者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真挚的自我表达呢? 当我们仅凭所谓逻辑攻击一部电影,投下一张名为“烂片”的二向箔便转身离开,或许我们已经彻底离开小时候的儿童乐园,也不再有耐心发现真挚的瞬间。当然,也不排除票价、个人喜好种种复杂因素对观影评价的影响。一部影片不会愿意沦落到二元对立的撕扯,观众自然也不愿误入别人的梦境。 所以,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在铁盒里收藏小物件的人,那么,你大概率会喜欢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