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蛮荒,墨子模型的奇巧,阿兹特克周围的湿闷,欧罗巴恢弘下的压抑,末世巨摆的不甘与屈服,中西文化元素的混搭,无不令我叹为观止。 科幻的粗略定义,本就是“用幻想艺术形式去表现科技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而三体游戏中试图解决三体难题的过程,又多了一份穿越古今中外的美感。 我最最喜欢的一场戏,肯定要数第15集时的“秦一号”人列计算机! 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冯•诺依曼和牛顿来到了东方,向说着陕西话的秦始皇献计献策,伴随着《将令一声震江山》和《华阴老腔一声喊》的高亢调子,上千万只能执行简单指令的士兵汇聚成了一台庞大、笨拙又气势恢宏的计算机,那是来自往昔历史的沉吟,亦是面向未知未来的嘶吼。 我从没见过哪种“夹带私货”还能让人如此热血沸腾,人列计算机这场戏同时串起了过去和未来、现实和幻想、戏内和戏外,比我原先预想的场面还要好上许多倍,我看到后差点跳了起来,不仅回味了好几遍,还去豆瓣上把《三体》的评分由4星改成了5星——光这一场戏就值了。 《三体》用事实证明,即便特效画面、动捕渲染效果等不是顶尖的,也不会影响好内容的表现,创意和美感依靠技术实现,但绝不会受限于技术。 (流浪地球“三体•燃烧•青春版”点了个赞~)可以说,《三体》的优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原着小说的忠实“搬运”,有时候都不用改,直接拿原句当台词就能出效果……但这不意味着创作者对改编没有想法,尤其是一些名场面,改编是势在必行的操作。 以古筝行动为例,这段戏不仅是《三体》完结前的故事高潮,也是最具可视化发挥空间的部分,于情于理都要下大力气去做。 剧组背后所花费的精力就不提了,只说说实际表现:作战会议上的讨论很到位,史强与斯坦顿之间先针锋相对再惺惺相惜拉满了“爽文感”,行动筹备阶段全是按着动作大片范儿拍的; 更绝的是往审判日号上面安排了一堆杀人犯、恐怖分子,这样做可谓一石三鸟,先强调他们都是死有余辜的人渣,减轻了行动的罪恶感,再让他们杀掉引航员来回避道德负担,最后还让他们充当鲜活教材,成为伊文斯时刻教育船上ETO降临派“人性本恶、人类没救了”的论据; 等到了纳米飞刃真开始切割船体时,原本紧张的快节奏却慢了下来,怎么切船、切人都给足了细节,切到伊文斯房间那镜头还致敬了《功夫》里琴音双煞偷袭苦力强,整一个慢刀子割肉,从微观细节到宏观场面都给足了展现。 古筝行动的戏,不敢说一定青出于蓝胜于蓝,但“不亚于原着情节的改编”肯定可以夸。 另外还有一点改编上成绩,我觉得是独属于《三体》剧集的优势,那就是演员们的演绎,为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个人感觉,《三体》小说的最大优点,在于天马行空又符合国人审美的奇思妙想与创意设定,以及大开大合又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相对而言,描写人物方面是偏弱的(尤其是第一部《三体》)。 倒不是说人物形象就不饱满了,只是读者们对于角色的理解,更多是通过外部性的施加,而非内生性的衍变,这就导致《三体》里的人物普遍都比较“冷”、很容易看成工具人,即便是性格最突出的史强,也像是塑造了一半。 因此,剧版《三体》(必须)给予演员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和再创造,使原本冰冷的故事渐渐变得有“人味儿”起来。 张鲁一的汪淼,在第5集时就阶段性地完成了使命,他接受了眼前倒计时后的坦然和坚定,使得后面所有不算出格的情绪波动都显得自然了。 于和伟的史强,也逐渐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他把出身草根的赤诚坦率、经验丰富的智勇双全,以及兼具古风武者和现代警察的侠义感,都加到了史强身上……我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史强,但这个史强肯定不会令人讨厌。 至于叶文洁,相比起王子文着重演出了青年时期“随时会断线的破碎感”,我还是更喜欢陈瑾饰演的老年时期,说一个细节,叶文洁每次在家里出场时手上都有活儿,择菜、收报纸、剪盆栽、晾衣服,陈瑾的台词总在让叶文洁慢下来,动作上却往往保持匀速的充实,这种具有反差感的和谐,与她同时身为大学老师和ETO统帅的感觉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国剧版《三体》为今后所有国产科幻作品(乃至所有改编向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创作者首先是忠实的观众、读者、粉丝(导演编剧等主创都是科幻迷和大刘粉),能够充分明白原着精彩、好看在哪儿; 在整体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可视化的改编,挠准观众们的痒点; 实际拍摄时要不拘一格,不必迷信外面的成功经验,更不该执着于所谓的“国风”,实用、好用才是第一位的。 在此借用《三体》第30集最后一段高潮戏来为本文结尾:敬虫子,敬人类。 2023是个好年份,开年没多久便已看到了不少好作品,希望今年会一直这样好,希望未来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