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认识一个人,他的消费观念恰恰相反,钱放在银行里,始终不肯拿出来用。银行的钱不用,平时的收入,一定要省下一部分再存起来。人们常说有什么钱过什么日子,可我认识的这个人,始终过一种低于自己实际生活水平的日子,有一百块钱,只舍得花八十块钱。这种人永远吝啬,所有的精明和智慧,都体现在如何占别人的小便宜上。十几年前,他银行中的存款比我的十倍还多,和我在一起,却总是我用钱。不在别人身上用钱,也就算了,关键的问题,是还舍不得在自己身上用钱。二十年前,万元户是个不得了的事,那时候有一万块钱,根据当时的生活水平,似乎一辈子的吃喝都不用发愁。一万块钱在今天能怎么样,这账已经用不着我来算,于是我认识的这个人,当年有钱的时候很贫穷,现在一样贫穷,等于从来就没有富有过。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也就显而易见,因为他总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贫穷,而且越来越穷。
值得一提的是,我这里提到的贫穷,大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和那些偏远山区穷困县无关。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相对的穷,因为在我们身边,有钱和没钱,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贫穷和富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感觉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把问题想明白说清楚。有三十四英寸大彩电的人,他可能觉得自己比那些拥有二十一英寸彩电,包括比那些已经买了二十九英寸彩电的人更富有。骑摩托车的人,他可以觉得自己比拥有私家小汽车的人穷得多。因此,贫穷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说穿了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再说我的一个朋友,十年前,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刚生了孩子,房子不理想。那时候我和他还是同事,单位里常常发一些鲜鱼鲜肉,他就发愁,说发这么多鲜肉干什么,他又没有冰箱,根本来不及吃。他很大度地要把这些鲜肉送一部分给别人。我至今还十分欣赏他的生活态度,因为我觉得他始终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从来没有因为一时的贫困潦倒,显现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样子。
我的这位朋友,现在也没有发大财,但是经济状况已完全改变。如今他脚上穿的是一千多块钱一双的皮鞋,出门常常坐出租车。他花自己的钱很舍得,去澡堂洗澡,请师傅擦背,付小费的派头仿佛大款。他花自己的钱花得喜气洋洋,自得其乐。他没有因为过去曾经窘迫过,就赶快拼命存钱,只是觉得自己现在这么消费,很正常,就像过去没钱时不买冰箱一样合情合理。困难的时候,既没想到跟别人借钱,更谈不上借钱不还;有钱的时候,也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摆阔,笑谁谁谁小气。不妒人有,也不笑人无,他的心态永远富有。
如果贫穷只是一种现状,这没有什么关系,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改变现状。一个积极改变现状的人,其精神永远是富有的,精神的富有是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好的重要保证。如果贫穷偏偏只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不加以克服,社会不但得不到发展,还会跌入“只要我不好,大家也别想好”的怪圈。精神的贫穷是很多灾难的根源之一。
【心痕笔记】
贫穷和富有是一种相对状态,当心中充满快乐的时候,即使没有钱吃饭,没有地方住宿,也没有办法让我们难过;当心中充满悲伤的时候,即使腰缠万贯,也没有办法让我们真正开心起来。
所以,是否幸福,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物质条件上的限定。贫穷只能约束我们的物质生活,却限制不了我们的内心,更无法剥夺我们的快乐。
钱和苦恼——[意大利]莫拉维亚
有人问我:“你时常谈钱,是不是很想有钱?”
这一问,问得离奇,此时此地,不想钱的人,脑子必然有毛病,我虽然愚蠢,倒还不至于愚蠢到连钱的好处都不明白。
最近,不知在哪份报刊上,看到一篇谈钱的文章,十分精彩,这里,且作一次“文偷公”,再续上几段,用来强调我对钱的认识和心得: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
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