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一个月前,鞭炮齐鸣之际,我如旧般没有打开那毫无新意的春晚节目,甚至去抖音简单刷刷直播,开屏的年味儿都比春晚浓。初一一到,最期待的就是去影院看春节档了,正所谓开年红,这个档期真是黄金般珍贵,各大导演各显身手,好的坏的全给你塞进去。
辛苦了一年,就算没怎么走进过影院的人们,也可能会选择去凑个热闹,全家人落座影院,再添一喜,所以每年这个档期,总能看到过去一年的诚意如约而至,21年是《你好,李焕英》,22年是《长津湖之水门桥》,今年23年,疫情闹腾了太久,终于熬来这个缓兵之期,大家都憋一肚子狠活要大整特整,满和球不废话,长驱直入,率先强占高地,两大哥一言不合就两虎相争,趁着热度把票房论坛战了个遍,就当全场目光落在这两位不屈者时,聚光灯外,我愿意把23最佳影片颁给《深海》,它当然不够夺目,没有实力引起网民的热浪。但《深海》,就像每个人心中的梦幻花,它裹着细腻的泡泡外壳,肉眼看上去模糊迷离,去感受它,无需触摸它,隐隐的暗光在轮廓上漂浮。我扼腕叹息:“生不,逢时”。 豆瓣评分可能会存在些许误导性,就像网民们的羊群效应,大家都夸它时,做好的做法就是一块儿跟风夸,大家都评判它时,那就不留余地的使劲儿骂,所以有时候不能单单靠大众评分来判断一部影片好坏。举个主观的例子,日本动漫电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豆瓣搜出来评分6.9,正常人看到肯定不会大感兴趣的看吧,好巧不巧,一位朋友就对此强烈推荐,我敷衍的搜了下,内心OS:恐怖猎奇番,and大写的低分,嗯mm... 真正点进去我大吃所惊,没有想象中血腥的画面,没有想象中稀烂的剧情,这样一部没过7分的动漫电影,可以说一半时间我都是攥着纸巾在看的吗。。这下丢人了,打脸了 在后来,观影路上我逐渐抛弃对评分的依赖,开始相信自己的直觉。艺术这东西本身就是主观的,一件老古董是否有收藏价值取决于个人,每个人同一个作品都能开出不同的价,真如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品尝过了,才是检验大肠洗没洗的唯一标准,于是乎,春节票房大战的烟雾缭绕外,一股天然的直觉吸引我买票走进影院,近距离感受这部不同寻常的致郁动画,《深海》。 老实讲,去看《深海》前根本不知道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也没特意搜相关预告。一口气观影下来,全程就是目瞪口呆,头皮发麻,万万没想到,导演所选的题材居然是抑郁症。 近些年抑郁人数激增,人们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多是身负压力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一个不和谐的原生家庭,他们一直存在,只是因为热点才被曝光。抑郁的出现是悄无声息的,痛苦的蔓延是浪潮汹涌的。他们可能在现实里就是影片中总是带红色连帽的小女孩,把头埋在深深的帽檐下面,平时生活的不留痕迹,内在世界早已伤痕密布。 走出影院,身旁冷风不留情面的呼啸而过,眼眶上还未擦干的泪水突然开始刺痛,我陷入了很深的情绪中,好一会儿走不出来,以至于过了很久躺倒在家里,仰望着天花板,眼前的景象都是恍惚的,我又想起了早些时候被丧气鬼缠身的日子...... 翻看网上的评价时,我心态也慢慢转变了,从最开始的刷到很多低星,内容过于刺耳,嘲哳难耐,到后面看多了也想开了,只能说,打低星的朋友们其实另一种层面上也是幸运的。 《深海》放在黄金档的春节期间,未免有点太不合时宜,过年嘛,本就是一大家子阖家团圆,热热闹闹图吉利的,这部电影选择这时候上映,还真的让我们观众很难评,比如那些不了解影片隐喻,盼着在影院收获满满正能量的观众肯定后悔死,咋越看越不对劲儿,这小女孩咋不乐呢?呃...我看的不是动画片吗?还有平时热点里可能会有关于抑郁的新闻,那些听到抑郁症就表示嗤之以鼻的朋友,在影院肯定如坐针毡...... 这部片的框架确实太主观,全程是按小女孩参宿所有心路历程拍的,但好在正常人去看它,不管知不道抑郁,从各种氛围里也不难看出,她和正常人显得格格不入,总是挂着一脸苦相,似乎对周遭的一切都很有礼貌,但又保持着“十分”的距离,她可能就是再寻常不过的路人甲,但你也可能从未在意过她。 抑郁症,百度简介上说,是现代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所以真的“常见”吗?你真的察觉到身边人的异常了吗?这样看起来它并不“常见”。百度又写道,连续且长期的不开心,情绪长时间低沉消落,从一开始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感觉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绝望的折磨.......读到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是不是觉得完全在扯皮,哪来的哗众取宠的小丑?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些,根本不信这样逆天的病症,那《深海》的评分你也绝对打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