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阿伦诺夫斯基《鲸》:拍成这样,可不可以?(2)

时间:2023-03-1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看电影看到死 点击:

  这并不是查理故意要让托马斯难堪,而是他想让托马斯真正认清自己:你只是一个该回到父母身边的小屁孩,不是真有什么宗教信仰,更不是真想帮助别人。

  宁俗勿伪。做人还是该跟写作文一样:真实、真诚。

  托马斯自然并不能救赎查理,反而是被查理“邪恶”的女儿艾莉所“救赎”(艾莉本来是要害他的,结果却弄巧成拙)。这样的设计有点犯忌:毕竟,美国还是一个清教徒创立的国家。

  总之,这部影片对宗教的不信任姿态,加上远远不够完美的男同性恋人设,让《鲸》在即将颁布的第95届奥斯卡奖上恐怕很难有太大的作为。

  纵观影片《鲸》先前在各大电影奖上的表现,也都是提名多而获奖少——只有布兰登·费舍拿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影帝。

  或许,我们还漏了《鲸》被冷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这个主动寻死的故事实在太“丧”了,满满的负能量。

  就是拍自杀,可以不可以?

  很多观众都难以忍受被两个小时的灰暗、绝望和压抑勒到窒息,眼睁睁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无可避免地崩坏下去。据此也有影迷嫌片尾女儿救赎父亲的场景是强行拔高,过于“超现实”。

  其实,这一幕和影片《摔角王》结尾兰迪纵身一跃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摔角王》同样有段极难修复的父女关系)。最终的那一跃,意味着主角已卸下所有心结,准备要迎接死亡。查理的“升华”完全是精神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幻想。

《摔角王》和《鲸》的最后都是主角腾空而起

  那假如砍掉结尾“我又站起来了”的超现实部分,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一个人想要去死,行不行呢?——为什么不行?

  我信一条朴素的真理:当一个人真不想再活下去,就不会活。

  我们无需从惨淡的现实记忆当中搜寻素材,即使是在“延长三倍生命”的电影中,这条真理也曾被触目惊心地反复诠释:

  影片《远离赌城》中的尼古拉斯·凯奇,因为事业、家庭一切尽失而沉溺于酒精,他驱车前往拉斯维加斯,打算用几周时间将自己喝死。最终,在萍水相逢的妓女怀中,他如愿以偿。

1995《远离赌城》

  就人设而言,凯奇饰演的本与《鲸》的男主角查理最像:一是爱他们的人也无法阻止他们执意要寻死的脚步;二是他们的自杀方式——不管“喝死”还是“吃死”,难度系数都极高。

  绝大多数自杀者,总会寻求最直接、最高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既可以缩短受苦的时间,也可以防止中途后悔。而本与查理选择的,却是基于成瘾的慢性自杀,他们残忍地将身体一点点地掏空,仿若凌迟,直到形散神灭。

  这种自虐式的漫长的自杀,非但不是对活着就会产生的痛苦的逃避,反而是义无反顾地拥抱它、强化它,试图与痛苦本身融为一体再同归于尽。这需要难以置信的强大意志力。

  到了这种程度,一心求死的执念已然跟普通人的求生欲一样成为自杀者的本能。只有绝望到底的人,才能对细细品尝给自己带来毁灭的痛苦都感到麻木。

  这就像“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想活而没法活,想死而不能立即死。

  而“徐徐自食”不为人道的原因在于,相较其他自杀者,本与查理都怀有对他人和世界的强烈的亏欠,唯有通过对身体的无情惩罚来偿还。

与查理相似,《远离赌城》中的本也爱将“sorry”挂在嘴边

  查理说,“我得确定我这一生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为弥补对三个人的巨大歉意(前妻、女儿、逝去的同***人),查理选择一死,并将辛苦攒下的12万美元留给女儿。而这笔钱本来是可以替他续命的。

  这让人想起威尔·史密斯在《七磅》中精心实施的自杀行为: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他的未婚妻和六名无辜乘客惨死在自己面前。虽说属于意外,但背负七条人命的事实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威尔喘不过气。痛定思痛过后,他决定献祭自己的器官来救活七个素昧平生的人,这同样是场漫长而悲壮的自杀。

《七磅》中的威尔·史密斯选择“毒水母攻击”这一极其痛苦的死亡方式

  在影片《21克》当中,造成娜奥米·沃茨一家三口遇难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也是这种情况,出于对受害者家庭的愧疚,他主动找上西恩·潘,求对方赐自己一死。

《21克》中的名言:头脑就是地狱

  以上几部经典“负能量电影”之所以让很多人光是回忆便觉沉重无比,未必只跟自杀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主人公完全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对他们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死或多或少是为还清欠别人的——这就尤为令人痛心。因为事实是:欠下的就永远欠下了,即使用生命也无法偿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