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杀的主人公没有负罪感,不需要“以命抵命”,整个电影的观感都会“积极”一些。 就像我们看哈维尔·巴登的《深海长眠》,甚至会为了巴登最终如愿进行安乐死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自由的生命不是生命”。爱,既然是双向奔赴的,那对全身瘫痪无法奔赴的人来说,爱便是错位、错误的(因为是单向)。巴登不欠他的家人什么,他的家人也不欠他。 《深海长眠》也涉及宗教对自杀的干预还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我们并不知道男主角为何要自杀,也不知他最终死了没有。但就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样,我们的最大感受并不是悲观,而是达观。因为两位主人公更接近一种“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阅尽千帆、大彻大悟的状态。 《樱桃的滋味》的主人公到处寻找帮自己埋尸的人欧维几次三番试图自杀未果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够了,而他们自己也活够了。他们并不是非死不可,只是单纯觉得“没必要活”——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也更易扭转自己的头脑,意识到“没必要死”。 2015《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说回《鲸》中的查理,由于背负爱人因己而死的罪孽,注定没法像以上几位那样超脱——其实事实也可不这么定义:照丽兹的说法,由于严苛的宗教家庭背景,艾伦很早就对自己的性取向耿耿于怀。若不是查理给了他一段毕生难忘的快乐日子,他早就死了——但查理不这么看。 为什么查理要拒绝年轻人托马斯的救赎,是因为恋人艾伦的死而迁怒于上帝乃至对宗教失去信心吗?不。——是因为查理原本就不需要被救赎。 不需要救赎,可以不可以? 其实一个人压根不必“救赎”喜欢另一个人的结果——不管这人是男是女,也不论结局怎样。 嫌查理抛妻弃女“可恶”的观众不妨做另一种假设:如果查理始终向妻女隐瞒自己的性取向,与艾伦继续私下往来,欺骗难道就不是一种伤害么?如果你说,像查理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结婚,那查理岂不又会伤害自己的父母? 看到没有:无论怎么选,总会有人受伤;而无论怎么选,查理都会受伤。 所以说,当然要选忠于自己本心的选项。与心爱之人比翼双飞是本心,希望女儿有个美好的人生,不要落得跟自己一样下场当然也是本心。 自打妻离子散、爱人死后的那一刻,查理的心就死了。不管他这头“鲸”发展成怎样的庞然大物,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 当临终的那刻到来,与其说查理在女儿的帮助下终获救赎,毋宁说是查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赎了女儿。 让我们仔细地看看,查理这四年来始终都心心念念并时时翻阅的女儿的作文: “......鲸鱼没有任何感情,也不知道亚哈想杀掉它,它只是一头可怜的庞然大物。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掉那头鲸鱼,他的生活就会好转。但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切于事无补......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将我们从他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救赎。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就表面上来看,这段话似乎在指查理是“白鲸”,他的女儿是“亚哈”船长。因为亚哈曾被白鲸伤害过,因此他怀着强烈的愤怒满世界寻找白鲸复仇。亚哈对白鲸的猎杀,就如同女儿对父亲的恨意,她不单是恨父亲这个人,而且是在所有人身上都看到父亲的影子——“你教会了我:People are assholes。” 这已经不是青春期的叛逆了,能产生这样的想法,确实是“邪恶”的开端。但没有宗教信仰的查理,却坚信一件事:“People are amazing”。 查理明白,从“amazing”堕入“assholes”,女儿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根源,都在于自己。因此他才会对女儿讲:“你没必要恨这个世界,你只要恨我就好。” 所以,查理最后想做的其实“是将‘女儿’从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的救赎”。他希望女儿能够记起,她自己写在作文里的话:“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每个人不该被别人的人生左右,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至亲。人应当努力地求真,这就要想起自己最初的本心——这是查理教给自己女儿的最后一课。 当初查理选择和恋人艾伦私奔是忠于自我,他知道眼前这个愤世嫉俗、逃学打架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女儿——她以为这是她想要的“自我”,她迷失了。 不只是对女儿、艾伦,也包括托马斯和自己的所有学生——查理也都一如既往地希望他们:做真诚的人,真实地活着。 即将殒命的胖子,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几个人。这样的电影难道真的很“负能量”么? 毕竟,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最后可能会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连一个人的一丁点都改变不了。 所以,再残酷的电影,相较于现实也是一种美化——除非你是对真正的“现实”有什么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