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许鞍华这部新片,才是她最想拍的作品

时间:2023-04-0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废话队长 点击:

  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许鞍华导演的纪录片新作《诗》赢得一致好评,以首映开分9.0为本届电影节拉开序幕。

  影片《诗》在Ann的影像序列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尤其是考虑到其近作《第一炉香》口碑票房双双折戟沉沙的前情,再拍摄这样看起来平淡如水,成本难以回收的纪录片作品,颇有点任性施为的意味。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

  据Ann在首映场的交流中透露,影片《诗》的制作实是她的多年夙愿,尤其在看过《他们在岛屿写作》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后,自己的创作愿景变得更加清晰。或者说,《海水》亮眼的票房成绩也从侧面提振了她的信心。

  对于已经76岁的许鞍华来说,影片《诗》的出现更像是她创作本心的一次回归。而2020年面世的《第一炉香》放到许鞍华自身的创作维度来看,属于那种“为老板拍的电影”,因为有着走向院线和面对市场检阅的压力,难免会产生诸多桎梏。

  影片《诗》则不同,这是许鞍华多年来心之所系的作品,很自然地带入了许多除却商业考量外的思考,这也是她自己坚持出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部《诗》不仅仅是关于这个时代的诗人们的纪录片,也是许鞍华近年来的心境写照。

  很多熟识许鞍华的影迷朋友们都知道,她曾是在香港本土完成的文学硕士学业,而后赴英进修电影专业。念文学时,她主修诗歌,直到以导演身份出道后,她仍旧与香港的新派诗人们保持着密切交往。《诗》便是以此为由,将多位诗人的生活轨迹、天赋才情编织于一体。在其中,我们还看到了已故作家西西生前念诵诗歌《旧启德机场》的珍贵素材。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有言:“诗意即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那么,影像介质该如何转录并秉承诗的真义呢?

  影片《诗》的开头,Ann采用的方法是词句铺排。除西西诵读自己的作品外,还有饮江、淮远、马若等人的诗作,在幽蓝色背景中交替滚动,随后则是与几位诗人的对谈。

  关于“创作灵感”这一最为神秘的命题,Ann将之前置,并把讨论的篇幅缩短,缩至一个魅影的身位,保留其难以言表的深层的气质。这种内容上的取舍,同样传达出Ann的兴味所在。这部电影终究不是一场针对诗歌理论而开展的“华山论剑”,它更是关乎切实的生活,流动的思绪。

  两位诗人的日常片段成为影片躯干——黄灿然与廖伟棠。一方面他们是许鞍华导演多年的好友,彼此都知根知底,能更为自如地交流;另一方面,他们身上都有着重要的身份标签。

  巧妙的是,他们的状态似乎构成一组工整的对仗关系。黄灿然在影片中几度宣称,诗人应该自觉地放弃物质财富,以换取灵魂自由,所谓“努力不赚钱”的理论逗得Ann哈哈大笑。因为负担不起在港的开销成本,他赴往深圳安家,却又因割舍不下故土的羁绊而多次在两地间穿行。他面对镜头坦言,自己所作最好的诗歌都根植于香港的土壤。

  与之相对,受疫情影响的廖伟棠,只能待在台湾家中,平时忙着线上讲学和评审,同时还要照料儿子的起居。在课堂上,他引用保罗·策兰的《一片叶子》致敬贝尔托特·布莱希特的《致后代》,富有哲思地剖析着公众话语权的倾斜与暴力。

  这算是什么时代 /当一次谈话 /几乎就是犯罪 /因为它包含 /如此多说过的?——保罗·策兰《一片叶子》,黄灿然译

  除却诗人身份,廖伟棠也是一名摄影师,他会带着相机走上巷尾街头,记录这个时代的万千变幻。在摄影档案中,我们看到很多他与大陆艺术家的联动,比如早年的贾樟柯、梁龙,都曾出现在他拍摄的照片当中。

  他在《诗》中侃侃而谈自己近年来的内心感受。而这些记忆与感悟,也是Ann决定拍摄影片的重要原因。身为采访者的她狡猾而可爱,可以看出,哪怕处于前期的拍摄阶段,她也已经具备清晰的脚本思维,用带有预设性的问题来引导诗人没人能进行输出,倾听这些生活在阳春白雪中的艺术家对时代的思索。

  影片中最为惊艳的部分,莫过于Ann对于诗句的动人演绎。黄灿然的《在茶餐厅里》,写的本是一个平凡的中年男人照顾小孩吃饭的瞬间,经由Ann特意邀请来几位演员的诠释,而变得生机勃勃,化作夹在在纪录片篇幅里的一出灵动的迷你剧场。

  Ann选用低光敏度的胶片质感,将诗歌转录成影像,镜头取特写画面,游离在演员们的身体和一旁观望的黄灿然之间,反身指代了诗人的在场,实现灵感落地的“昨日重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