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勇敢,不顾别人眼光,只遵从自己。看到画册封面的时髦发型,就到县城烫头,才不管村里人怎么说,这份勇当时是吸引了高加林的,这样的巧珍好飒。 她虽读书不多,却明白很多道理。比如能说出: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走了才能有自己的路。这句话点亮了马栓,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马栓对她的执着。在和高加林分手后,虽然也痛不欲生,像被抽掉魂一样在炕上消极了几天,但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想明白了,很快振作了起来,明白要向前看,过好自己的日子。 拿得起放得下,当初爱高加林爱得炽热,放手也放得干脆利落,把成全作为最后的爱送给了高加林。山坡上分手的一幕是让人泪目的一幕,她太懂事,太明白,爱你就是希望你能好,没有比这更无私更伟大的爱。 巧珍曾有两个转身,第一个转身是看到高加林高考失意在小树旁边的沮丧,她转身捂嘴哭了,那时她共情了他,决定走向他。第二个转身,就是分手后的转身,这次不是捂住嘴哭,而是把手绢含在了嘴里,是更痛的一次哭,这个转身,是离开他,此后眼里只有马栓,面对人生依然阳光炽热。 马栓:她是他的光,后来他也变成了她的光。他对巧珍的好让她感受到了被爱的温暖,从前总是她给别人依靠,现在她也有了依靠,两人相濡以沫的感情直抵人心。巧珍一直是踏踏实实在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奉行只要肯吃苦,就会有好日子,喜欢她对“有出息”的定义,她对马栓说他为了女儿愿意去干活,并把活干好就是有出息。(一句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果实的人都是了不起的) 他们的爱让我们看到了“爱是过一种有希望有盼头的生活”。马栓的离去对她是一个打击,从此他扎根在了她的心里,也是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陪着她一起往前走。 德顺爷爷说:人没有高低,心里要有一口气,只要有这口气,干甚,都能做好。气是啥,气就是魂。怎样才能有魂?读书。读书不一定在课堂。 巧珍的人生也转了几道弯:保姆,夜市摆摊,开面馆,承包食堂,开公司...也经历了人生的苦痛,但是从未放弃过希望,依然热情的面对生活,心中有爱,温暖明媚如初,只是她更强大了。一如高加林后期对她的评价:我觉得你好厉害啊,这些我都不懂。你现在一个人感觉比一支军队还要强悍。充满了对她的佩服。 喜欢巧珍的生活态度,从不抱怨,永远积极面对人生。这样的人总是闪闪发光。 最终,巧珍在课堂之外铸就了自己的魂,她在自己有限的人生条件里活出了自己的最大值,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黄亚萍:“另一个”高加林 有好多人对高加林和黄亚萍的感情不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再看深一点也许就可以理解了,其实,某种程度上,黄亚萍是另一个高加林。 高加林为什么说对黄亚萍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是因为她曾“赞助”了他的理想。 黄亚萍是知道并爱惜高加林的才华的,记得高加林到城里卖馍,那是他们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相遇,黄亚萍知道了他的境遇,并鼓励他让他不要放弃写作,那时她就已经和他是同频了甚至高于他,因为她看到了他的宝贵之处。 黄亚萍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上海这个先进城市来的,受过高等教育,有精神追求,有自己的热爱——跳舞,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女性。 高加林为什么会被她吸引?因为她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代表了那个时期高加林的理想追求,代表了当时他最渴望的世界,他太渴望离开农村了,她说这几年的孤独也是说出了他的心声,之后的聊文学,外出一起学习,摄影拍照都是高加林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所追寻的,这是非常吸引他的,与其说这个人吸引他,不如说当时是和她在一起的世界吸引了他,为什么他会喜欢她?因为她和他的理想一起出现了。 也许是因为出身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黄亚萍的成熟始终比高加林要高一层,上海重逢后没有急着复合,有客观的视角一直在观察高加林的成长,点出他不见双星的心理,看到了他后来见到双星后的变化,说他不再是那个抱怨他人,抱怨自己,抱怨命运的高加林了(这点和景老师曾提出的不谋而合),他进步了,以前喜欢他的聪明(欣赏他的才华),现在是喜欢他的思想。他越来越靠近她了。 越往后看越能理解了为什么饰演者陈晓说他比较喜欢看这两个人的感情戏,说他们是成年人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