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墨守成规的怪圈(19)
时间:2023-04-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文清 点击:
次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远,非常美妙!“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于是,两人立即设计了一个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将硫酸溅到了腿上,他疼得大喊:“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的伤处,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高兴地把疼痛也给忘了,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晚,贝尔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半夜爬起来,写了一封信给母亲。信中写道:“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人们的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相距300公里的长途电话试验,大获成功。此后,电话在北美各大城市迅速流行开来。
综观贝尔的一生,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强烈的好奇心。爱养小动物,带着老鼠上学是贝尔好奇心在幼年的表现:改进老式水磨的尝试,则是贝尔在好奇心驱使下萌生的发明冲动:抓住螺旋线圈发出的噪声,而产生“电可以发出声音”的灵感,则是贝尔好奇心进射的智慧火花。贝尔的成功,为“好奇心是发明的老师”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发明什么?怎样去发明?好奇心会告诉你。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县白岩村的农村青年姚岩松在田里劳动之余,坐在地上休息,意外发现脚下有一只“屎壳郎”正推动着一团比它自身重几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这一现象引起了细心的姚岩松的兴趣,他蹲在地上仔细观察了很久,似乎从中领悟了些什么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只“屎壳郎”,用白线栓了一小块泥土套在这只“屎壳郎”的身上,让它拉着走。奇怪的是,这一小块泥土比昨天的那块要轻,而这个“屎壳郎”却怎么也拉不动。姚岩松接着又找了好几只更强壮些的“屎壳郎”来做同样的试验,情况都一样。由此姚岩松悟出一个道理:拉比推要更费劲,能够推得动的东西可能会拉不动。
姚岩松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他早就为在电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耕作机,无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乡山地上行驶而深感遗憾。这时他联想到: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土的功能,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机身动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机的动力放在后面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用茅花秆和小铁丝制作出了一台耕作机模型。3个月过后,姚岩松耗费数千元制作的耕作机开进了田里,但它却不听使唤。姚岩松为此苦思冥想,寝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机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机主要是由于机下有履带,因此稳定性强、附着性好。这时他又联想到:耕作机能否也像推土机一样装上履带呢?
几个月过后,姚岩松的第一台“履带式耕作机”终于问世,但这还不是最后的成功。又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改进,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拿出了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的样机。为此,他耗去了全部积蓄,并负债数万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获得来自全国各地20多位专家的肯定,一致认为这种“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单履带行走的微型耕作机”,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械传统的结构方式,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属于国内首创。
姚岩松由“屎壳郎”推土块的力量比拉土块的力量大,联想到可以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机身动力的前面,这是因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推比拉的力量更大”这一点上。他由履带式的推土机,联想到可以将耕作机也设计为履带式,这又是因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工作过程中“需要稳定性强、附着性好”这一点上。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是姚岩松以上联想所具有的特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