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梦幻仇池山

时间:2023-05-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存葆 点击:
2015中国年度散文(全文在线阅读) > 梦幻仇池山

    李存葆

    上苍造物,奇绝万象。位于甘肃西和县南端的仇池山,就是上苍以诡谲乖张的形式,创造出的美的经典。

    甲午年盛夏的一天,大雨初霁,我与军旅画家李翔、夏荷生结伴而行,游览了这座心仪已久的大山。

    在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今天,外地恐很少有人知晓仇池山了。殊不知,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对仇池山有所记述后,直至明清,在近千部典籍文献中,无一不把仇池山视为洞天福地。其声誉之隆,不让蓬莱、普陀与武当。

    仇池山裹挟在陇南的十万大山之中。当我们乘越野车刚抵近仇池山下,便觉察出它的卓尔不群。从深深峡谷中流出的西汉水,缠绕着山的西面、南面;曲折回环的洛峪河,亲吻着山的东边;两河在山的东南脚下交汇,浪涌波翻,訇然作金石之声。抬头仰望,崚嶒的丹崖,浓郁的赤红里透着明丽;千仞危壁,若天工神斧砍斫而成;裂缝纵横的峭岩间,生有簇簇灌木,又给山体平添了几分森严。

    仇池山的西南脚下,有一泉水汩汩喷涌的“神鱼洞”,至今仍有冬潜春来、夜伏晨出的游鱼出没。观罢神鱼洞,我们再次登车,沿着挂在峭崖上的“之”字形叠加的砂石路,颠颠簸簸,蜿蜒行进。约一时许,方行至位于仇池山顶西北端的伏羲崖前。下得车来,我们登上海拔1793米的崖顶。回首南望,山上那20多平方公里的田畴,连阡累陌,尽收眼底。这危崖擎平川、云端藏大野的景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驰目骋怀,远处的峰,近处的山,颇似大海起伏的波涛;而脚下的仇池山,则像停泊在波涛中的巨舰。伏羲崖就是这巨舰的瞭望台,山顶周边的参差不齐的峭岩,就是这巨舰的护栏。

    有关书籍记载:古时四面孤绝的仇池山顶,有良田百顷,有土可煮盐;泉九十九源,润气上流……陪同者告诉我们,眼下的仇池山上,除部分泉源干涸及已无煮盐之土外,大致还保持着原貌。我想,正是上苍赋予仇池山的这独一无二的规定性,以及这适于人类生存的完美性,才使得这座大山走进了历史的书页。

    神话传说往往生发于名山胜水。神话是古代先民凭借想象的翅羽,捕捉到的超自然的“大我”。《山海经》载,仇池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也是战神刑天的葬首处。在拜谒了伏羲洞又瞩望了状如“刑天之首”的绝壁后,我偏执地认为,那幽暗的洞穴和枯燥的绝壁,表象虽那样孤寂,但华夏民族的生命力、想象力、抗击力和凝聚力,抑或就是从这里肇始的。

    曩时,只有一线鸟道可供登临的仇池山,有险可依,有水可饮,有地可耕,有盐可煮,必然会成为远古先民的乐园,农耕社会的天堂。仇池山一带,曾是我国一古老民族氐人的发祥地。炎帝、刑天皆为氐人先祖。刑天乃炎帝下属一部落首领,在炎帝与黄帝争王的那场大战中,刑天被黄帝砍头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利斧、盾牌,继续抗争。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以仇池山为大本营,建立了仇池国。当代史学家经反复考察发现,仇池国虽几经衰落,但氐杨仍像刑天那样猛志长在,不屈不挠,世凭天险,披蟒踏靴,享国凡358年。其立国时间之长,强盛时疆域之大,在“五胡十六国”政权中,无可匹敌者。国以山而名,山因国而显。这种个例,在中国历史上莫此为甚。

    诗常是诗人从历史与人生的笑口与伤口里涌出的情感晶体。安史之乱后期,诗圣杜甫辞官不做,举家由陇入蜀时,曾在今西和县盘桓数日。国难家仇、世乱民忧的残酷现实,使杜翁只得假陇南的山川风物,排遣内心深处翻腾的叹息。他曾在三首诗中,礼赞过仇池山。在专咏仇池山的《秦州杂诗·十四》中,杜甫深情吟道:“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但其结庐归隐仇池的夙愿,最终还是消失在凄风苦雨里。

    旷世文豪苏轼,更是仇池山的“超级粉丝”。对杜诗推崇备至又熟读经史子集的他,贬谪颍州时,曾夜梦山川清远的仇池国。醒后,他记梦赋诗,将仇池山奉为远胜桃源仙境的地方。再贬扬州时,他将获赠的两枚奇石,渍以盆水,放置案头,并命名为“仇池”。睹石忆旧梦,他在《双石》诗中吟道:“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此后,从未到过仇池的他,以灵妙逸想之笔,又写下八首咏吟仇池山的诗篇。苏轼将卧云归隐的梦幻,永远贮放在仇池山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