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八组见闻录(3)
时间:2023-05-3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巨才 点击:
次
上任不久,从报上看到安徽小岗村的报道,他顶着驻队干部的压力和父亲的极力阻拦,率先在八队实行联产承包,当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二十万斤增加到三十五万斤,以后连年丰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2年,安排富余劳力在镇上开办小卖部、熟食店、冰棒厂,随后又利用既有资金和当地资源办起钉丝厂、家具厂、铸造厂。十年打拼,锻炼了干部,培养了人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也为八组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1993年起,企业全面转型,由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转向高科技产业。先后引进一百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组建钎具公司、制药公司、特种钢管公司、缆索制品公司等十二家企业,成立田野集团。
2003年,为破解大量农村孩子上不起学,上学后又不愿回乡或在国内就业的难题,集团在原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的基础上,以“源于武大,别于武大”的理念投资十二亿兴办全资的东湖学院,在校学生近两万名,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十多年来,官桥八组正是在感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中,坚持集体经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抢抓机遇,咬定发展不放松,不断成长壮大,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鉴于官桥八组的创业实绩和周宝生的品德才干,他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党代会代表。为了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上级领导曾多次动员他到镇上、县上、市上工作,都被他谢绝了。他说,我不求官做多大,但求有所作为,我不愿离开八组,八组就是我最好的舞台。
“我从来没闪过离开八组的念头。”
——面对我们的提问,老周的回答透出几分淡然,几分决绝。
六
1993年起步的那次产业转型,说来有点传奇色彩。
那年三月,武汉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刘业胜来到八组。那时他正进行一项永磁合金的研究,技术完全成熟,只是缺少资金,迟迟不能投入应用。言谈中这位老专家对僵化的科研体制不胜感慨,大有怀才不遇的无奈。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此时的周宝生正在为产业的换代升级谋划出路,他从刘业胜介绍的产品性能和市场前景中获得灵感,看到希望,当即问道,这技术投入生产需要多少钱,刘说,恐怕得五六十万吧,周宝生底气十足地问,一百万如何?见刘工露出惊喜的笑容,遂又诚恳地说,你如果信得过,就到八组来吧,资金、人力、工作条件,都不成问题,所有后勤工作包在我身上,保证让你满意。
惺惺相惜,一拍即合。这位村民组长爽快的言谈和果敢的作风让刘业胜顿有知遇之感,他觉得这同样是一位视事业为生命、有担当、能干事、值得信赖的汉子,三天后便带着十几名同事入住工业园,并以多年积蓄的两万块钱作风险抵押金。老周说,快别谈什么抵押金了,你能下这么大决心,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三个半月后,永磁合金投入市场,被国家计委认定为高技术产业推进项目,当年实现产值二百多万元,创利六十万元。
合金厂的成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八组干部群众领悟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不到两年时间,村上建起了有四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重型钎具、桥用缆索、新特药品等高技术产品陆续问世,“田野集团”名声大振。为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园区建起了别墅式专家公寓,配备了小汽车,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分红,并明确宣布,对创新试验,成功重奖,失败不究。
周宝生的重情重义、爱才若渴出于为人的厚道和对事业的热忱,在村民和员工中有口皆碑。
2005年,刘业胜积劳成疾,在武汉休养,周宝生说,刘工是八组最大的功臣,八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他,经集体研究决定,日后每年增发刘业胜十万元养老补助金。
2011年,刘工不幸病逝。他的青铜雕像现在就竖立在八组乾坤阁下桂树环围的草坪里。铜像基座正面的嵌金镌刻写道:
刘业胜,我国著名磁性材料专家,湖南新化人,***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刘业胜怀着富民强国的追求,在官桥村八组创办长江合金厂,带领团队锐意创新,克难攻坚,开发高性能永磁合金和磁钢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长征”运载火箭、“神舟”飞船、人造卫星、导弹制导系统、航空仪表等尖端军工生产及石油物探地震检波仪器等高精度民用仪器仪表上,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官桥村八组、“田野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以高尚道德、超人智慧赢得世人永远的尊敬和怀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