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多来米骨牌(8)

时间:2013-04-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杨少衡 点击:

    那时已经不是迎宾路工地初见,张子清李龙章彼此已经相熟,都是一方领导,开会办事;经常得坐在一块儿。不打不相识,不相识彼此板着脸,相识了有时就可以开开玩笑。张子清拿李龙章的名字开玩笑,管他叫“总理”。张子清喜欢故意读别字调侃,他把人家李龙章读作“李鸿章”,说李鸿章是清朝政府的北洋大臣,也当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这就是总理了。所以不敢小看,李龙章未来一定灿烂。这种玩笑当然让李龙章不快,但是他没办法,只好忍下来。从南园村民闹事那回起,李龙章一直让他三分。张子清就这风格,卖点老资格,扮个不在乎,彼此同僚,他没管你叫“小李”就算相当尊重。张子清拿李龙章的名字开涮,笑谈人家在滨江公园的签字,这不是无缘无故,他有看法,是对李龙章的两大工程本身。沿江路和滨江公园两个形象工程是人家东城区的事,他张子清有什么资格多管闲事?因为它们影响了他的江原开发区。与当年的迎宾路一样,李龙章这两项工程的外壳很亮丽,下边很原始。城市道路的下水系统往往最不讨人喜欢,因为它是看不见的,同时它又是十分花钱,很耗时间又非常伤脑筋,经常是吃力不讨好的。如果你经费有限,又要赶一个什么图一个什么,把它搁置起来,往边上一放可能是最佳选择。问题是有人会因此遭殃。李龙章的两大工程扼本市沿江位置,那公园不建还好,满地垃圾没影响开发区排水,待到大功告成,上水处开发区的污水管便开始频频阻塞,雨稍大一点就亮灯告急。张子清命令工程技术部门探查究竟,查来查去,技术部门认为麻烦不在自己这边,可能在东城区沿江的那两大新亮点。他们找对方交涉,对方却不认账,说开发区是推卸责任,他们东城绝无问题。张子清说怪了,难道咱们地底下的管子一下子就上年纪了,脑血栓加老年痴呆?赶紧搞清楚。没等搞清楚,情况忽然变了,他和李龙章双双离开原有岗位,一起搬到市政府办公大楼,同时晋升为副市长。

    他们的情况有些区别。张子清的提升让人们不觉得意外,李龙章却属黑马,比较突然。他们俩同龄,张子清比李龙章大几个月,起点则高得多。李龙章如其所言是个乡下小孩,张子清则出自官员家庭,其父当过省里的厅长,后来调到本地任专员,当时这里还称为“地区”。张子清在省城读的书,大学毕业后才随家人来到本地,进了这边的团地委,从干事、部长一直当到副书记,然后下去当县长,再调江原开发区。仕途顺畅,除他自己因素,与父亲在本地的基础和影响也大有关系。他父亲在此间口碑很好,在任的时候不必说,离休后直至过世,一直很受当地干部敬重。比较起来,李龙章没有特殊背景,资历浅得多,在本地工作的时间也嫌短,似乎还轮不到。结果却上了,成了排名最后的副市长。那时张子清就表扬李龙章,说当年《马关条约》下边那几个字签得不对,如今滨江公园这字确实签得很好。

    李龙章的两大工程好在哪里?这两项工程因牵涉较多的土地、资金和城市布局问题,本来排在未来五到十年的城建规划项目里,并不计划当前要搞。李龙章提出搞民心工程,上这两大项目时,市里区里许多人都不赞成,认为条件不成熟,不要超前安排,他却非搞不可,马上要搞。在他的坚持下,东城区调整了当年项目安排,集中有限财力弄这两项,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搞成。工程建设期间,李龙章以其一贯风格,全力督战,限时限刻,务必在他确定的时间前完成。待两大耀眼的杰出民心工程终于奠定,东城区热热闹闹放炮剪彩立碑之际,有一组人员悄悄住进了宾馆:本市市级班子任期届满,规定的换届程序开始启动,上级派出的干部考核组来到了本市。不能说李龙章脱颖而出、顺势而上靠的只是滨江公园门口石碑上的签字,但是至少可以说,他的两大手笔赶得很好,其新鲜出炉确实恰当其时。

    所以张子清有看法,既不满李龙章的工程造成江原开发区排水不畅,又有感于他的用心。他表扬李龙章不简单,说李个性坚韧,天赋也不寻常。他注意到李龙章不仅眼光敏锐,直觉超常,还非常有目的性和预见性,长于筹划精于实施,水平之高,已经人算强于天算了。李龙章当然知道类似表扬暗藏锋芒,他如法炮制,同样还以表扬。他说当年南园村民闹事,在迎宾路工地上与张子清第一次见面,他一眼就看出张子清很不一般,那种大气贵气,寻常人见不着。离开后马上打听,原来是老领导的公子,大有背景。世上有这种老爹的人并不是非常多,他自己就没有这种福气,从来只靠自己。张子清明白了。当初俩人初逢相争,李龙章意外服软,恐怕就因为这个。

    进了同一座大楼,接触多了,工作之余,俩人不时也聊聊其他。有一回李龙章提起自己的家世,说他们世代草民,家境贫寒。当年他从村小学考上县中学,离家到县城去时,母亲往他书包里塞了十个鸡蛋,告诉他家里全部值钱的东西都让他带走了。“就像鞭子一抽。”他感叹,“那种感觉旁人体验不了。”

    一个起初只有十个鸡蛋的人,确实需要加倍的努力和筹划,才有望走远。力图让自己走远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关注那个能行吗?

    彼此同僚,各管一摊,一起共事,来日方长,开开玩笑可以,有些话不说为好,哪怕仅仅点到为止也无必要。张子清不行,他就那个脾气,不说不快。有一次找到机会,他又跟李龙章讲金耳环。

    “李副市长在东城这么些年,没听到吗?”他问。

    李龙章说怎么会没听到。当年张子清介绍后,他马上就去打听了。本来以为是很深奥的东西,打听过后比较失望,原来不过是一句普通农谚,张子清像是在故弄玄虚。

    张子清摇头,说看来没领会好。这样不行,不是“总理”的水平。

    李龙章说他是乡下长大的,他懂谚语。

    金耳环是什么谚语?它出自东城区民间,叫做:“旱三年,城东母猪金耳环。”这谚语的意思很白,说的是东城据沿江一带,地势很低,取水灌溉便利。别地方怕旱,这里不怕。别地方大旱三年,人家颗粒无收,没饭吃没水喝,东城这里旱不着,越是旱越是丰收。三年大旱下来,别说人,连母猪都挂上了金耳环。

    张子清说不要只看这谚语闪金光,它得反着领会,表面说的是旱,里边讲的是涝。东城区最怕的就是涝,因为地势低,别地方下雨,它这里积水。连旱三年,这是东城人民的美好希望,这种希望总是要破灭的,谁见过东城的母猪挂金耳环?即使有也是老天爷给的,时候一到老天爷自会实施回收。咱们这里不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雨水即使没有应时到来,肯定也会不期而至。李龙章说:“张副市长对农谚领会这么深?”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