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是IDC数据以偏概全甚至是有人要“故意”以偏概全,还是 “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他4家的数据出了问题呢?别急着下结论,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调研机构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调研机构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渠道搜集,辅以厂商上报和供应链端的修正,但是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三个来源都有着巨大的不可控性,导致最后的结论“建议仅参考,最好别深究”
首先看看如何从销售渠道进行数据统计。作为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来说,由于在其中参与者众多,想要完整的覆盖全部渠道进行统计已经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因此作为调研机构也只能在均衡考虑投入和收益的基础上“尽力而为”,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尝试修正。而偏偏手机销售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各种自营电商垂直电商平台电商自营店面国代省代地区代以及运营商销售已经把这个行业弄得晕头转向,不是覆盖不全就是重复统计,所造成的结果当然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所以基于这个统计数据,还需要采用厂商上报以及供应链端数据矫正,甚至可以说,后两个矫正的工作更为重要。
接下来,厂商上报数据,也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控。任何一家调研机构为了尽可能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都会和厂商进行合作,要求厂商按照统计周期将相关的数据进行上报,当然这个数据也不会直接被采信而是作为众多用来矫正数据的参数之一。但厂商上报数据还会被很多场外因素所影响,行业内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笑话:某些家新入行的厂商,报了一个已经超过供应链同周期供货能力的数据给调研公司,弄得双方相见无言,非常尴尬(我当然不会告诉你们这是哪家了,自己猜吧^_^)。
最后我们说说供应链端数据的不足。理论上说供应链由于处在手机行业上游理应能够获得最为准确的数据,但事实却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首先,供应商多样化,增加了统计的难度。考虑到竞争关系以及容灾的需要,一些出货量大的手机厂商经常在同一部件上拥有两家甚至以上的供应商,这就使得调研机构与更多的供应商建立关系并深入沟通后才有可能获得数据,调研机构需要付出更多的沟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