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部件复用度越来越高,也增加了区分出货量的难度。随着行业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已经从单一产品线向复合产品线演变,除了手机以外还会开发平板、变形本以及智能家居等多种消费电子产品,考虑到批量采购成本更优的因素在设计上经常出现出现某元器件多个产品线共用的情况,这样也使得调研机构很难辨识部件的具体使用情况。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从供应链获取数据,在法律上存在一定风险。生产厂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合同一般属于保密范畴,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泄露,这种保密约定也是对于双方的保护。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调研机构想要通过正规合作去获取这些数据的困难程度很大,而通过口头或者私下传播的数据,其准确性和及时率都会存在很大风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环节中,最有可能让产业数据客观化的,反而是“厂商上报”这么一个主观行为,所以……我们还是祈祷行业能够自律吧。
<换个角度再来看,数据统计的结果与用户需求能够一致么?>
既然上文中已经建议将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那么显然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参考维度以便对于手机厂商销售数据的理解更为客观,洞察用户搜索行为的百度指数能够如实反馈用户对于以上调研数据所涉及手机品牌的热衷程度。
在这个图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IDC数据中已经被归入“其他”的小米的搜索热度,远远超过了从IDC数据上看销量相对更高的华为、VIVO和OPPO,理论上说,想要购买某一款手机的理性用户都会实现通过各种渠道先行了解,那么对于这种用户需求与数据结论完全不匹配的结果,姑且把以下几条当做可能的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