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生写了二十部剧,比莎剧更复杂和深奥,话题也更狭窄。在莎剧第一对开本的序言里,琼生写道,莎士比亚“远胜于”其他剧作家,不过可能要除去琼生自己,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被莎士比亚“远胜”的名单里。琼生私下里与一位苏格兰诗人交谈时说,莎士比亚的生花妙笔太神奇,所以反倒克制一点更好。不过琼生补充说:“我和其他人一样热爱他,纪念他,崇拜他。”这是很多作家的观点:莎士比亚不是学者,却是天才的作家,他们敬佩他,甚至仰慕他。
本·琼生与莎士比亚本·琼生与莎士比亚
如果说莎剧作者不是莎士比亚,就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他们和今天的作家一样满腹醋意、文人相轻)联合起来,疯狂地、执着地搞阴谋,抹杀了剧作者的真实身份,并且这场阴谋维持了四百年。另一种可能性是,无人知晓神秘作者的身份。若要相信这种理论,我们就得相信,剧作者极其羞怯、害怕曝光,于是把自己毕生的心血交给了一个叫莎士比亚的打零工的演员,并且无人知道这个内情。这可能吗?难道新剧写好了就定型了,直接交付剧院,不再改动吗?哪一位剧作家不想亲身到剧院、调整自己的作品,根据观众反馈来修改,希望尽善尽美呢?何况,演员是世界上最爱八卦的人,作家仅次于演员。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的人难道就意识不到,他,多年来剧团的明星,是个冒牌货?
上述的论证还不足以打退最坚决的莎士比亚怀疑者。莎士比亚崇拜的高潮让这些怀疑者跳了出来,其中最早一批是美国人。1857年,出生于俄亥俄州一座小木屋的教师迪莉娅·培根(Delia Bacon)出版了一部长675页的书,题为《莎剧哲学揭秘》,在其中批评斯特拉特福德的威廉·莎士比亚是个“愚蠢、无知、文盲的三流演员”。她说,莎剧的作者是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博学天才弗朗西斯·培根。她的观点很费解,不过她似乎相信,培根及其圈子写了这些剧,是为了隐秘地反抗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国王的权威。
该书出版的那一年,有人发现迪莉娅·培根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的莎士比亚墓地附近活动,形迹可疑。她被送进城外一家精神病院,后转入一家美国的精神病院,两年后去世。但她的追随者毫无惧色,传播她的怀疑论一直到了印度、南美和埃及。这些怀疑者包括亨利·詹姆斯、沃尔特·惠特曼和马克·吐温。
吐温在密苏里州汉尼拔市长大,他在《莎士比亚死了吗?》一书中坚持说,像威廉·莎士比亚这样的乡下孩子不可能掌握莎剧作者拥有的渊博知识。吐温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莎士比亚一定是律师,懂得《威尼斯商人》等剧表现出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司法程序。吐温却不想想,莎剧里满是新造的词,拉丁文和希腊文极少,更不要说极富戏剧性,这是律师能写得出来的吗?
图自《莎翁情史》图自《莎翁情史》
吐温的书里有不少毫无根据的论断。他问,既然莎士比亚是英格兰最伟大的诗人,为何没有大人物参加他的葬礼?莎士比亚仅仅是一位剧作家,晚年默默无闻地隐居到斯特拉特福德,社会地位不高。而且他的结局已经比同时代很多作家强很多了,更不要说莫里哀或莫扎特那样惨。何况,假如莎士比亚是个冒牌货,有一群密谋者要掩盖这个事实,那么他们一定会都来参加葬礼才对。按照吐温的理解,英格兰上流社会没人参加葬礼,那么一定有天大的阴谋。这样的阴谋是能长时间掩人耳目的吗?
吐温的说法贻笑大方,但他很有影响力,很多人把他的话信以为真。后来的莎士比亚怀疑者不乏名人,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马尔科姆·X、查理·卓别林、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还有当代演员德里克·雅各比(Derek Jacobi)、马克·里朗斯(Mark Rylance)和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今天,弗朗西斯·培根已经失宠了,大多数人相信牛津伯爵是真正的莎剧作者。这种理论是约翰·托马斯·鲁尼(John Thomas Looney)于1920年在《莎士比亚实为爱德华·德·维尔,第十七代牛津伯爵》一书中最早提出的。
图自《匿名者》图自《匿名者》
牛津伯爵生性莽撞,有时得宠,有时被君主厌弃。他为宫廷创作诗歌和戏剧,这些作品今天已经佚失。但没有确凿证据把他和莎士比亚联系起来,并且他死于1604年,也就是莎士比亚的十几部较晚戏剧上演之前。支持牛津伯爵的人相信,这些戏剧在他死前就开始创作,后来由其他人完成。但莎士比亚晚期戏剧的风格与早期作品迥然不同,说明它们不是在同一时期构思的;而且有几部剧是他打算离开戏剧界的时候与其他作家合作的。
有了上面这些证据,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严肃的人士不相信莎士比亚是莎剧的作者?
答案之一是,我们对莎士比亚生平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很自然地想知道更多。既然没有其他史料,填补空白的唯一办法就是从作品当中寻找蛛丝马迹去了解作者。尤其在过去,几乎所有人都期望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创作,而文学传记要求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建立联系,所以上面的情况特别常见。但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并不存在自传体的戏剧创作。
对在莎士比亚阴影下创作的后辈艺术家来说,“他一定不仅是伟大作家,还是伟人”的信念能帮助他们缓解“影响的焦虑”。领先于自己时代的人往往受到嫉妒。马可·波罗是另一个例子,很多人相信他并没有做过他说自己做过的事情。
有人说莎士比亚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身份也不够高贵,所以不可能写出那些作品。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清教徒看不惯他为了肮脏的金钱而写作,而不是为了教育大众。势利之徒不喜欢他这样的区区平民,而不是贵族,能在英格兰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如迪莉娅·培根所说,这些人相信,从莎剧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宫廷香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