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小说春柯 第二十章(初稿修订版)

时间:2018-12-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成功在望 点击:
小说春柯 中部第八章(初稿修订版)
 
下面也是单峰记录的有关南桥村的部分历史记忆:
 
南桥记忆(四)
 
 南桥村名人饶淑光的故事(1)
  
  饶淑光又名饶寿荣,生于光绪戌夕年间,后改名饶淑光,其改名过程颇有渊源,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历史故事,且还与饶淑光的叔父饶乾彩有关。流传故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饶淑光生于一个南桥当地的富农家庭,自幼家境颇为富裕。小时候的饶淑光聪明好学,过目不忘,不到八岁就读完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孝儿经与百家姓等私塾课目,且能做到倒背如流,文彩也十分的过人,是南桥地区有名的神童。十三岁饶淑光考上秀才,十五岁考上进士,并被朝廷赐进士匾,十八岁入翰林院,为当时最小的院士,名振朝野,天下皆知,是今科状元郎的不二人选。这时候的饶淑光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在众人的一片年青有为、前程无量的奉承中,情绪上也开始有了些骄傲自满与飘飘然了,说话办事也有些自高自大了。于是朝中就有人开始看不惯与妒忌了,还有人准备告他的御状。其中一个名叫张朝昱的尚书最妒忌和讨厌他,已作好了在皇上面前告饶淑光御状的准备。考完状元之后,大家都觉得状元郎非饶淑光莫属,饶淑光也认为是胜券在握,仿佛已经就是状元郎了似的,更加的显得有点飘飘然了。临登金釜宝殿,张榜张告天下,接惯例光绪帝要接见状元郎与科考前几名,并宣布今科状元归宿,再张榜告白于天下。就在皇帝上早朝接见饶淑光一行,并正准备宣布他为金科状元时,那个张朝昱就出列高声启奏皇上,诬告说饶淑光有谋反与欺君之罪,非旦不能入翰林院与入朝为官,反而应该押入大牢,秋后问斩。光绪帝疑惑地说“是何之罪?一一道来”张朝昱说“启禀皇上,那天圣上去翰林及第府慰问时,饶淑光大不敬,虽跪拜却不低头,抬头观看龙颜,藐视当今天子,外显狂态,内存不轨,实有谋反叛逆之心,实属大逆不道,犯欺君之罪,当诛之,请皇上明鉴”。光绪帝闻听大怒:“居然有此等奸臣逆贼混入我朝,实属大逆不道,来人,将饶淑光拿下,明天子时午门斩首。”饶淑光大呼皇上冤枉也无济于事,即被押入死牢。这时候幸亏饶淑光的叔父饶乾彩也是朝廷命官,于是他赶紧的想了一个办法,他一方面连忙找到当朝宰相请他去找皇上说情,说饶淑光上至先祖五代先祖、下至后辈三代一向积德行善,从善如流,平时都规规矩矩,忠厚老实的,向来并无逆迹之兆,谋反之意之罪何来?定事出有因,望皇上明察,以免误杀忠良。另一方面赶紧令人准备了十二篇牌文,连夜托人送进死牢,并嘱咐饶淑光连夜背下十二篇牌文,要倒背如流,一字不漏,并告诉他明天再见皇上时就如此如此这般的跟皇上说。饶淑光连夜奋读这十二篇牌文,结果真的做到了倒背如流,一字不差。第二天午门斩首,百官都来观斩。临刑前,光绪帝也觉得可能事出有因,想一探究竟明白,以免误杀忠良,失去人心,同时也认为饶淑光人才难得,杀之实在可惜。于是光绪帝亲自前来盘问,饶淑光被推至皇上面前,伏拜于地,高声请求皇上明察,请皇上开恩。光绪帝说:“饶淑光,你何谓抬头?犯欺君之罪,快一一道来,言之有理则饶你不死,反之当诛。”饶淑光说“禀皇上,那日罪臣当实属被皇上身后之十二块金碧辉煌的牌文给吸引住了,上面文章之文彩实在精彩绝伦,字字深入臣心,句句歌功颂德,赞皇恩浩荡,故臣实在忍不住抬头多看了几眼,不存心冒犯皇上,更无欺君一说,请皇上明察。”光绪帝说“素闻尔过目不闻,朕今倒要当人面一试。”饶淑光说:“请皇上点试。”光绪帝说:“先来二三块牌文,后来六八,最后倒背十一十二。”饶淑光胸有成竹,倒背如流,一气呵成,一字不漏的全部背了下来。光绪帝面带喜色,十分高兴地说:“果然名副其实,此真乃奇才,看来实属有误,朕恕你无罪,不但死罪可免,朕还要钦点你为翰林,御赐钦点翰林及第匾一块,另还加封你为白版听用,再御赐钦点白版听用匾一块,以后凡我大清朝那里有缺,卿都可顶缺听用,官至一品。”饶淑光连忙伏地谢恩,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就这样,饶淑光躲过了此劫,并带着‘御赐钦点翰林及第匾’和‘御赐白版听用匾’衣锦还乡。于是南桥饶的大门楼上就有饶淑光的三块牌匾了,中间正门楼高挂‘御赐白版听用匾’;左偏门楼挂‘御赐钦点翰林及第匾’;右偏门楼挂‘饶氏淑光进士匾’?从此以后饶淑光在江南与南桥一带官级最高,名声大振。后为了感激叔父饶乾彩的救命之恩,特将其名饶寿荣改为饶淑光,意思是沾了他叔父饶乾彩的光,也有感激与感恩叔父之意。而这三块匾从光绪帝一直挂到解放前,前前后后,风风雨雨共经历了三百多年时间,一直都是南桥饶的骄傲,激励着后辈子孙奋笔疾书,顽强学习,让南桥饶代代人才辈出,涌现了不少文学之天骄,被誉为鄂南地区与武昌县的第一笔杆子村,是专门出的笔杆子的村庄。不但如此,这三块匾在日军侵略我国时还救过南桥饶全村人的命,还保住了南桥全村的房屋没被鬼子焚烧。椐村里的不少老人回忆,日本鬼子侵略我国时,曾在南桥一带杀人放火与强*妇女,不但烧了一百八十多个村庄,而且还杀死很多南桥老乡。但唯独我们南桥饶村没有被鬼子烧掉,原因就和饶淑光留下的这三块匾有关。关于这个故事的流传如下:日本侵略我国时,鬼子经常来南桥地区烧村子,或杀人强*妇女,故每次只要一听说日本鬼子要来了,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一起往进山里跑,一些年轻的女孩与妇女还往脸上抹黑些锅灰才敢出门,人们就像见了瘟神一样慌张张的拖家带口往山里跑,我爷爷当时就牵着我伯爷与父亲往山上跑,我姥姥则一手牵着我妈妈,另一手则抱着我舅舅往山里躲,那些跑慢了的,只要一碰见日本鬼子就会被杀,女孩和妇女则被强*后杀死,故一听说鬼子来了不但小孩子不敢出声,就连猪狗都不敢出气,也跟着一起往山里跑,往田野里躲。那时候我们南桥饶村有位饶均祥大爷家里还有一位老奶奶,手脚不便跑慢了些,结果他妹妹跑回去背奶奶时被日本人捉住了,鬼子先杀死了老奶奶,然后准备强*他妹妹,正在危急时刻,本已跑上山的饶均祥发现妹妹不见了,猜想她可能回去背奶奶了,于是不放心的跑回来观察,结果正碰上不愿看到的事情,于是愤怒的他像头发怒的狮子,凭着当时他年轻力壮便操起一把砍柴的斧头向鬼子劈去,他先后砍死两名鬼子,另一个则被砍成重伤,他赶紧背上妹妹跑进山里,侥幸躲过了背后的枪弹,之后,他和妹妹远走他乡,躲了起来,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回到南桥老家。另外,还有一次一队日本鬼子在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军官的带领下耀武扬威的经过南桥,他们在南桥老远的地方就向正在农田干活的乡亲开枪射击,结果当场打死三个,打伤五个,这群日本鬼子一边射击一边向我们村子里赶来,在经过南桥港的时候,我父亲正和几个小伙伴在低洼处游水,没有发现日本鬼子已经走了过来,当他们发现时已经晚了,一个日本鬼子已经把一颗手榴弹扔了下来,并大声说吆西吆西、炸鱼的干活,其实就是想炸小孩,几个稍大一点的小伙伴赶紧潜入深水处跑了,而我父亲最小,当时只有八九岁,水技不如人,潜水潜慢了一步,结果被鬼子扔下的手榴弹炸伤了臀部,事后取出了三块弹片,可是仍然还有一块取不出来,结果在我父亲的腰部留下了一块很大的、红色的伤痕,这块弹片留在他身体里度过了一生,每逢气候不佳时我父亲腰部就痛疼难忍,令他老人家苦不堪言。这群日本鬼子炸伤我父亲后继续往村子里走,准备进村烧房子、杀人与抢劫,当他们来到我们村过去的那座高大的门楼时,骑在马背上的日本军官抽出马刀正准备准备下令烧毁村口的大门楼与门楼后的一群古房屋时,他突然抬头看见了大门楼上的一幅巨大的金色大字,仔细看看原来是一块巨大的匾,上刻有金碧辉煌的六个大字;“御赐白版听用匾”,下面则是皇帝的亲笔提字与印玺,这位日本军官弄不懂,连忙让翻译找来当时的地方保长饶安坡前来解释,原来这块匾是皇帝赐给南桥饶氏状元饶淑光的,这几个字的意思是,朝野上下那里有了欠缺的官位与官员就由饶淑光补上,包括宰相丞相总督等所有的官职在内,当然这里头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关于匾的来历的故事,这任保长也把这个故事及来龙去脉讲了,这个日本军官听完保长饶安坡的叙述后被镇住了,又似乎良心发现,只见他神情庄重而又敬佩地抬头望了望高高在上的巨匾,然后连忙下马伸出大拇指恭恭敬敬的对大家说:‘吆西,大大的了不起,大大的不得了,我们的还是不要得罪神灵的好”,说完下令不准烧毁这些古迹,然后绕道而行来到我家的古屋,这位日本军官进了我家古屋后,刚坐下又发现了我家的小门楼上高高挂着的翰林匾与进土匾,同样也是皇帝赐的,这位军官认为他们不尊重神灵,居然在此圣物前面坐着,已经冲撞了神灵,于是便放下马刀以示谢罪,一起向两块牌匾三鞠躬后退出了古屋,并把马刀留在了我家,有以示谢罪之意,随后便带领人马慌忙地离开了我家和南桥大屋饶村。后来由于这两块匾救了全村人的房屋,村子里的人们决定也把这两块匾一起挂在村口的大门楼上,一边一个,总共三个,一起成为全村人的吉祥物和镇村之宝,以保佑全村人世代永远平安幸福。至于这把马刀,有村民说此物太过于罪恶深重,应该予以消毁,但我伯爷说虽如此,但这也属于日本鬼子的罪恶见证及其谢罪物件,应予以保留,以永远謦示子孙后代匆忘国耻家仇,为此,这把马刀得以被我家保存至今。或许当时只是那位日本军官慌忙逃走时留下的,但无论如何,此物也是日本鬼子犯我中华、入侵我南桥村的罪恶铁证。
  
  南桥村名人饶淑光的故事(2)
  
  饶淑光成名之后,一时间红极一时。但是好景不长,在朝廷中总有一些奸臣小人经常因妒忌饶淑光的才华而生恨意,总想把饶淑光搞垮台,甚至让他身败名裂才高兴。于是在以张朝昱为首的奸臣陷害下,经常让饶淑光在皇上面前或朝廷上很难堪,最后饶淑光因此厌烦了朝廷的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终于向光绪帝告官还乡了。
  
  饶淑光回到南桥故乡后,过上了较为闲情逸致的乡野生活,但由于名气过大,经常会有一些风流名士和文人墨客前来拜访、访问、讨教、比试与干扰,甚至少数人慕名前来的目的就是要一见高低,一分高下,就是想把饶淑光比下去,让他失去脸面,从而撑了自己的面子。
  
  这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名流带着自己的一帮弟子找上门来,要和饶淑光比试切磋一番文彩。这群读书人趾高气扬他来到饶淑光的农舍前,高声叫嚣要饶淑光出来对一幅联,于是饶淑光只好出来应付。领头的名士首先出了一幅上联说:口止曰足,千里曰重,踵门拜望,足重足重;饶淑光望了他们一眼,轻蔑地对出下联曰:田木为果,两夕为多,夥伴逃荒,果多果多。对完瞪了他们一眼,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就像逃荒的叫花子一样跑来,居然敢在我的面前班门弄斧,真是不知天高地,对不起,我招待不起,各位请相自便。这些人脸挂不住了,只见其中一个人又跳出来冲着饶淑光说了二句打油诗:沙滩水浅厚皮囊,难对苍天一条龙。饶淑光随口应道:树大根深尧舜许,不踏无名之鸟虫。后来又有几人轮番出诗作对,都一一被饶淑光化解,这伙人见难不住饶淑光,只好勿忙离开了南桥。后来,光绪帝又让饶淑光去给几位皇子皇孙当老师,饶淑光欣然前去,一直到花甲之年才回南桥。最后落叶归根,死后葬于南桥山坡处的祖坟山上。
  
  南桥村名人东山公的故事(1)
  
  东山公宋朝末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瓦扎街,幼年时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在景德镇学习烧制陶瓷,后来爷爷去逝后又面临元初天下大乱,强盗与苛捐杂税盛行,民不聊生,陶瓷生意日益难做,只好暂时放弃陶瓷业,为逃避战乱选择到外发展,以谋生机。后经朋友介绍,东山公跟随父亲一起来到了湖北,并在江夏南桥落了根。东山公来南桥时已有十五岁,父亲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南桥租了一片农田、耕地和山林,从此落地生根开始了勤劳苦做与艰苦创业,几年之后东山公在南桥买下了一片农田与耕地,生了三儿一女并盖了房屋,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基业。父亲见东山公事业有成,再加上元朝江山已定,于是决定重回景德镇重操陶瓷旧业,但回去后不久病逝。
  
  几年之后,东山公又置办了不少家业,同时又生了四男二女,已在南桥当地算得上是中产阶层了。后来东山公的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相继长大并成家立业,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东山让老大老二老三去离南桥约二百公里外的崇阳县一带去发展,几年后,三个儿子在崇阳发展得很好,于是就把十分思念三个儿子的母亲接至祟阳居住,后来母官病故在祟阳并葬在那里。
  
  到东山公四十岁的时候,在和几个儿子的共同努力下,又在江夏祟阳等地开了不少商铺,做起了粮食、棉油与陶瓷等生意,且十分红火,这时候的东山公已是富甲一方了。富裕起来后的东山公,经常积德行善,建学堂修道路,赢得了南桥父老乡亲的称赞。当时南桥已经发展成为了鄂南重要的商业重镇,已是重要的水陆交汇处,是往来江夏、鄂城、大冶、咸宁的重要商道。桥上桥下客商络绎不绝,港边码头林立,停泊商船无数,来往经商的客人络绎不绝。于是南桥就热闹起来了,有了客栈、饭铺、杂货铺、茶馆与南桥街等,还有几处香火旺盛的寺庙,但唯独缺几座能够承载重要交通枢纽的石拱挢。于是东山公就想做一件更重要的善事,准备出巨资修建大南桥和另外九座小(南)挢。
  
  南桥前身是一座木桥。那时东山公常在茶馆里与客商聊修桥大事,与一位姓科的客商很谈得来,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东山公付一万两银子的定金托他买修桥石料,约定来年春季送料修桥。
  
  第二年春,东山公没见到科姓商人,几年过去了,石料还是没有消息。且说这姓科的商人驾船过梁子、出樊口、入长江到江西九江一带,以那一万两银子为本做生意,发了一大笔财。
  
  三年后衣锦还乡,入樊口,船至梁子湖中心,灿烂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科姓商人跪在船头呼救:“老天啊,救救我吧!我背信朋友,发了不义财。我会报答朋友的啊!”商人以头撞船昏死过去。醒来时,风浪已息。回到家里,他做了两件事:一,将约定的红石料改为品质更好的绿豆石,不另外收钱;二,秘密为修桥捐资。
  
  就这样,在朋友的帮助下,东山公终于在元代1349年建起了大南桥和九座小(南)桥,并同时还在南桥港的上游修建了张林桥和梅花桥,为整个鄂南地区五六百年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条件,可谓是功不可没。
  
  后来,东山公又在南桥饶修建了饶氏大小门楼、祠堂、祖堂屋与大小登月台等古建筑。从此以后,南桥饶后代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了许多进土、翰林和状元郎及社会名流与文人墨客等,所出的人才在江夏历来是首屈一指。
  
  南桥简介(一):这座石拱桥的桥拱呈半圆形,影映水中,虚实相连,如一轮明月掩映水中,显现出田园风光的恬静。南桥拱圈底面中部用楷书刻有“至正九年已丑春江夏南桥地区——力鼎”字样,桥西头南面嵌有“康熙三十六年”的青石碑。由此可知,此桥建于元代末年的1349年。南桥作为连通南北古驿道的重要通道,桥上曾车水马龙,桥下船只川流不息,极其繁华。(请参考江夏区文体局祁金刚副局长编写的《江夏溯源》书)。
  
  南桥简介(二):南桥是武汉市现存最早的一座古桥,1989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武汉现存最老的桥,已有660多岁,内拱有“至正九年巳丑春江夏南桥——力鼎”铭文。
  
  南桥简介(三):南桥地区始建元代,距今大约700年历史。属湖北省一级文物。南桥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宏伟高大,是武汉市少见的一座高级别的拱桥,桥拱跨度约15米,拱高10米,建桥石料由优质的绿豆石砌成。桥拱面中间由三十二块方形砖石整齐排列,连接东西两岸,使桥面显得格外别致。这座宏伟别致的拱桥是饶氏东山公出资建造。在建桥时代,还演绎了东山公创业中的有喜有忧的一段动人故事。南桥地区的前身是一座木桥,四百年前,南桥地区是水陆交通交汇处,是江夏、鄂城、大冶、咸宁生意人来往的主要商道。桥上过往客商络绎不绝,桥下码头每天停泊很多商船,据说这些船老板大都是做木材生意的。由于客商多,小小的南桥地区街就热闹起来,有客栈、有饭铺、有杂货铺、茶馆等。那时候这里本是繁荣的码头街市、客商频往、寺庙香火旺盛,尤其在清代中期旺极一时,寺庙平均每天接待客人和僧尼约五百多人左右,极大的丰富了当时南桥地区人民的精神需求,同时又繁荣了当地经济。那时候东山公经常在南桥地区街的茶馆里与客商闲聊修桥之事,其中有一位姓科的客商与东山公很谈得来,并交上朋友,于是东山公就委托姓科的客商购买修桥石料,并交付一万两银子定金,双方约定第二年春送石料到此修桥,可到了第二年春,东山公左盼右盼,连姓科的影子都没看见,这样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石料还是没有运到,东山公心急如焚,一万两银子就这样泡汤了吗?东山公说不清楚了。再说姓科的商人拿着东山公交付的一万两银子驾船过梁子、出樊口、入长江到江西九江一带以一万两银子为本钱,做起生意来,三年后,发了一大笔财,于是衣锦还乡,入樊口进梁子,船至梁子湖中心,原本灿烂的天空突地阴暗起来,一时狂风大作,湖面波浪滔天,帆船眼看着要被波浪吞没,姓科的商人大惊失色,跪在船头呼天号地,仰天而曰:“上天啊,救救我吧!我知道自己背信于朋友,发了不义之财,可我一定会报答朋友的大恩大德。望上天明鉴我心啊!商人祈祷完毕,把头撞到船板上昏迷过去,当醒来时,风浪已停息,湖面也恢复了来时的平静,商人得救了,回到家里,行使了自己的诺言,做了两件好事:一,将约定的红石料改为绿豆石,不多收一分钱;二,还为修桥捐资,至于捐多少,就无人知晓了。桥竣工后,东山公也完成了他毕生心愿。
  
南桥记忆(五)
 
一,南桥村的古老悠久历史地位。
 
南桥古老悠久的历史就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一部分,早在商周、春秋与战国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是因为早在1982年,文物工作组就在湖泗的下但、团墩、铜墩、陈月基、金盆顶等地,先后发现五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经初步发掘,五处古文化遗址中分别出土的有石斧、石锛、石铲等打磨过的生产工具,以及一些生产器物和大量陶片。更难能可贵的是,部分器物和陶片上还布有纹饰。这足以证明了湖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南桥在更早之前就是古代湖泗重要的南北交通要地和重镇,具有水陆两栖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明显的区域优势。比如,古时候南桥有繁华的河流码头,河流的东向流入梁子湖,出樊口就可以出湖驶入长江,然后再通往大江南北。河流的西向流入阳新,经阳新进入鄱阳湖,这同样也可以通过水路枢纽连接大江南北。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南桥古时候在湖泗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重镇,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为什么南桥紧靠近张挢、湖泗挢、金盆顶和夏祠呢?就是要和张挢与湖泗等的挢一起连接水路交通的缘故。而陆地交通南桥则更具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地位,古时候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要道。比如,在江南简史和江夏溯源的南桥简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江夏南桥,这座石拱桥的桥拱呈半圆形,影映水中,虚实相连,如一轮明月掩映水中,显现出田园风光的恬静。南桥拱圈底面中部用楷书刻有“至正九年已丑春江夏南桥——力鼎”字样,桥西头南面嵌有“康熙三十六年”的青石碑。由此可知,此桥建于元代末年的1349年。南桥作为过去连通南北古驿道的重要通道,桥上曾车水马龙,桥下船只川流不息,极其繁华。(请参考江夏区文体局祁金刚副局长编写的《江夏溯源》和江夏简史两书)。故此,南桥最重要的优势是交通和区位优势,因为这里是湖北省和武汉南大门的中心点,距离武汉、黄石、咸宁和鄂州等城市都差不多远,所以等将来南桥的道路多了以后,也就是交通更发达以后,南桥古镇必将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南大门的最佳中转站和市郊乡村游基地。
 
以上足说明湖泗与南桥的古老悠久历史与文化地位,同时也足以证明古时候这里就有统治者和权贵存在,说明那时湖泗与南桥就居住着商周王朝的重要部落或权贵,说明该地域或周边地区应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和文化发达之地。比如1982年和1995年文物工作者先后两次相继在湖泗与南桥一带就出土过编钟、古瓷器与宋窑址群。尤其是在湖泗出土的五件青铜甬钟,这无疑给就湖泗与南桥本就深厚的古文化积淀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故仅凭湖泗出土的青铜礼器,就足能证明此时当地居住着商周王朝的重要部落和权贵,足以说明该地域或周边地区就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发达之地和文化中心。兴许,今天当地的祝姓、夏姓、张姓和饶(尧)姓人氏,正是这些权贵的后裔。而这些宝贵器物的出土发现,不仅证明了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同时也标志着当时的人们就已逐步迈入了人类文明的门槛。
 
而关于宋代窑址群的大量发掘,则更充分地证明了湖泗与南桥的文化发源基因。比如,“湖泗窑址群”就分布于江夏区境内的梁子湖和斧头湖沿岸,而南桥及南桥港就距梁子湖很近。而迄今已发现了窑址堆积145处,窑膛170余条,分为青白瓷窑址群和青瓷址群两大类。主要烧制产品为,壶、罐、碗、碟、盏、杯、瓶、粉盆等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规整匀称,胎以灰白色为主,釉面匀净晶莹。湖泗窑群烧制的产品品相素雅,物廉价美,还具有金银器的特点,在宋代就已与江西景德镇瓷窑产品齐名,产品出行销国内广大地区,还作为出口商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而当时烧制的湖泗窑陶瓷品,有很大的人一部分就是通过南桥河流与梁子湖流域销往海外的。
 
正是由于古代湖泗与南桥周边地区居住着商周王朝重要部落或权贵,故湖泗与南桥地域当时就是中原地区和中华大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发达之地,至少是中部地区的文明发源地。那么,古时候湖泗与南桥这一带就有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和皇宫群。而现代南桥人的创新项目就包含了这些古建筑与皇宫群的设计。比如南桥人的九宫九街的文化复兴创新项目,就是以古时候文化创新为引导的一种具体的设计理念,其目的是恢复古老的传统优良文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