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科技不应凌驾于伦理之上
死亡令生命有意义,永生会让人类灭绝
在《徐福》中,朴宝剑饰演的活体不死药是有情感的。他一边说出“一想到死就会很害怕,但也很害怕永生,我们到底要相信什么才能不害怕呢?”,一边痛苦地泪流不止。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害怕死亡是极容易感同身受的事。因为死亡便意味着永久结束,永久分离。无论是面对亲友的死亡,还是自身走向死亡,都是无法逆转的悲剧。既然永生是死亡的反面,为什么还要害怕它呢?
根据前文的分析,如果一个人真的达成了永生,此后就必须不断征服,不断填补欲望的黑洞;或者像福斯卡那样,不能创造也要毁灭,总之要拒绝一切存在的东西。否则,就会陷入日复一日的虚无,彻底迷失存在的意义。
《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李新萍/郭于华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此外,一个存在不死药的世界必然是所有可能的世界里最糟糕的。如果不死药是少数人的绝对特权,将会导致他们对普通人的严重奴役,普通人的有限生命会失去价值。如果不死药是稀缺商品,其暴利将引发空前疯狂的追逐。那要是秉持平等原则,将足量的不死药分发给所有人呢?很可惜,这会导致人口呈指数级暴涨,人类在填满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后,将设法不断殖民其他星球,直到填满全宇宙。除非吃了这不死药的人是像《徐福》里设定的那样,存在仍能被外力杀死的罩门。不过那样的话,人与人的厮杀恐怕将比史上任何一场战争都更惨烈。
这样看来,永生之所以难以实现,不但是个难解的科技问题,更是个无解的伦理问题。时至今日,少数科学家仍未停止研究永生的努力,希望通过各种新技术,例如3D生物打印、改造人、人体冷冻、暂停生命、基因改造、基因修复、克隆人、分子工程、纳米医疗、人工器官移植、抗老化药物等,来接近乃至实现真正的永生。其实在《徐福》中,西方科学家已经对生命革命发出严重警告:“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不可避免死亡、并且害怕死亡的物种。因为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所以才会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如果没有死亡,人类的生命就没有终结,那么他们所追求的就只剩下满足贪念和欲望。也就是说,永生会导致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无尽的争端。”
死亡令生命存在意义,而永生让人类走向灭绝——看似矛盾,实则振聋发聩。正因如此,在目睹了人们为了争夺自己而陷入疯狂后,为人类带来永生秘方的徐福感叹“只要我还活着就永远不会结束,只有我消失的那一天才会结束”,选择走上自毁之路。这出悲剧仿似一记警钟,提醒人们有限生命的可贵,也提醒人们在科技腾飞的时代,面对生命伦理仍应谨持谦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