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同学们理解其实也并不难,因为青春期本来就十分敏感两性问题,其实同学们撮合他们在一起,也同样是一种替代性满足,因为这种事情对孩子们来说十分敏感的,自己做不到又想探索的事情,会转让给别人去完成和探索,这种探索带来的刺激感,足够让所有同学们一气呵成的去实行,但其实是非常正常可爱的心理 所以,可能正是出于对这种理解,让树男树女也是十分理解他们自己两个人的关系,树男用名字进行表示好感,因为他们名字相同,所以正好这样的表示可以暧昧化,因为正反两面都可以理解,这就非常有趣了,他们是因为名字而走不到一起,却又因为名字进行美学概念上的暗示表达,而树男树女只有对这种暗示表达才会心动,才能get到他们的点(树男对早苗直接表达产生不了喜欢,树女对邮递员直接表达同样无动于衷)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同样正视了那个被嘲笑的缺陷,并又把这种缺陷变成了他们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不是又和爷爷和秋叶又很像 三,用生命去感受爱与死亡 这个部分也是本片的一大泪点,也可能是年龄大了,会对死亡话题特别泪点低 博子对树男的死有极大的未完成感,信件的往来也是对树男过去经历的探索,既是对爱恋的探索也是对死亡的缅怀,所以博子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再来看博子与树女的关系,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替代性满足,博子是对树女有过如此暧昧经历的替代性满足(他们似乎因为只有两人关系,就无法构思出暧昧性的情感表达,所以两个人会沉默的站着两个小时),而树女对博子,因可以换个名字后,终于可以确定关系的替代性满足 所以完全也可以把树女与博子他们认定为,一种意识流上的假想性替代满足 对博子来说,对于死去的恋人,假想另一种关系会发生什么 对树女来说,对于死去的同学,也是假想另一种关系会发生什么 似乎永远不能是圆满的,而如果假想的圆满了,就意味着假想的目的性太强了,而没有美感了,没有暧昧了,也就无趣了,就像生命如果没有死亡而永生,也就没有美感和趣味一样 所以假如上帝是全能全善全知的完满,那么人类其实就是上帝的假想的替代性满足,上帝会认为只有人类这种形式是圆满的 然而这种假想的替代性满足又需要极强的理性与感性的整合,才能做到这种程度,所以这部作品每个环节都包含了整体,但又各有不同,这种节奏格式也非常像欣赏一部交响乐,但并不像盗梦空间那种电影那么明显的格式让人直观能体会,它是藏在里面的,暧昧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