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光昊和影片的结局上,光昊给留了一个开放性的回答,让此案最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警察的办案方式和意识,才是真正该背锅的。无论你的出发点有多么高尚,无论你多么执着,无论影响有多么人命关天,站在你眼前的证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难道不比死人更值得尊重吗?
然后,说一下苏泰允这个角色。
出场的时候就是带着光环和标签的:专业、冷静、果敢,起码比朴斗满看上去更称职。这就是两个人物最开始的冲突:苏泰允是个外来的,更专业,也更有范儿的警察,而朴斗满是一个一腔热血,冲劲儿十足,但比较无脑。(上面这一脚不打不相识,宋大爷这劲儿可是使圆了的,另外,片子的飞踹真的是多……警察真这么飞扬跋扈吗)
苏泰允抓住了很多细微的线索,呈现真相,给受冤的嫌疑人翻供澄清。而在案件越来越摸不着头脑,凶手近在咫尺,却就是藏在暗处的这种胸闷,另苏泰允开始向朴斗满的方向转变了。急躁、冲动,尤其是在对待嫌疑人三号时,明显情绪已经占了理智的上风。专业如苏泰允这样的警官,慢慢也会变成这样,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朴斗满也许并非一直这么粗陋,他也有苏泰允这样的相对年轻而冷静的时候。只是接触的案子多了,难以把自己从受害者的苦难中撇清自己,受愤怒的情绪影响才变成这样。
而当最后一名受害者,那个跟苏警官有过交集的女学生惨遭毒手后,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苏泰允已经开始要私设公堂了。情绪到了这里,可能连观众也无法单纯从这样做合不合法的角度去审视了,所以我们也在经受着和这两位警官相同的折磨。
说人物,最后还是要收回到朴斗满身上。
这个角色太有血肉,也太丰满得真实。
这里与苏泰允对立的表现是,在苏泰允逐渐被情绪激化时,朴斗满似乎一点点的学会了理智和冷静(可能也是之前的经验教训积累,以及苏的风格对他有很深的影响)。起初觉得苏就是在给自己找茬,明明到了自己立大功,抓犯人的时候,苏却总要站出来质疑和泼冷水。但后来发现,他跟苏需要查找的是真凶和真相。
在大雨对峙的这场戏里,令我很欣慰的是,之前做过那么多错事的朴斗满,居然站在了理性这一面来压住苏泰允的那把枪。
之前留的火眼金睛的戏谑式段子在这里得到了呼应。只是两种情况下的心态完全不同,之前只是凭感觉,或者带着那么点吹嘘的成分。而在这里,他是真的很想有这么一种能力,去洞察真相。片头留了这么个引子,一个强*犯,一个受害人的哥哥,两人坐在那里做笔录,在这个有限的条件下你能看出谁是凶手吗?看上去是给朴斗满的难题,其实也是整部影片给我们的难题。
在最后如何看待三号嫌疑人朴兴圭的时候,观众的火眼金睛,是否也能够看穿真相,而非单纯受情绪左右呢?
在影片的结尾,我还是想点出这张图来,因为太经典。早已从警队出来的朴斗满,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和比较有奔头的事业。在偶然经过案发地的时候,跟路人小女孩对话后,发现真凶还在逍遥法外。这么多年的粉饰、掩盖、逃避、情绪压抑,在这一个点或者说一个表情上爆发了出来。一个男人,一辈子的一个执念,真的不是看上去的那样会被时间冲淡的。
最后谈一下一些比较有力度的镜头语言。
在尸检情节过后,用一个血肉的烤肉特写来衔接镜头。大家自己体会这种冲击力。
警员打斗被钉板打穿了腿后,也是同一个烤肉镜头,这两个情景总结一个词是“煎熬”,小火慢煎的不光是皮肉,还有人心,伴随着滋滋啦啦的响声,是不是感觉我们的心脏也在跟着冒泡了?这种感官上的放大,真的能让人看得很过瘾。
这个创可贴是苏泰允给受害人贴上去的,一个活泼的女生,如今已成了具冰冷的尸体。把撕创可贴这么个小动作进行特写,放大,尤其是要揭下来拿一下(强迫症患者会觉得如释重负),胶带粘着皮肉和毛孔,那种细微的撕裂感,就好比从内心的伤口上,揭掉这么一层疤一样,太生动。
所以,这部电影的推荐等级在我这里是很高的。情节推进较慢,不太适合看热血和动作类型片的人观看,会觉得很无聊,但是这些精彩的细节,是需要一个情感很细腻的人去观看,给你的观影体验是十分不同的。
在后续的一些文章中,会加入一些很有价值的纪录片的评述,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因为写故事,写情节,写演技,写镜头,我还想看看能不能写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更好地展现其他类型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