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黄色的海水看作是现实的化身
那么蓝色的海洋更像是为理想而代言
电影围绕马烽(已故,由其女儿回忆)、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作家分成了十八个章节来对他们以及相关人物进行采访,主要叙述了上世纪至今中国文坛的历程以及作家们个人生平,当然在科长的电影中“时代烙印”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贾樟柯也剪进了一些原来拍摄过的素材(比如1979年的贾家庄,97年的汾阳),而分章节来叙述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一部影片,科长又把镜头剪的很随意,所以看的过程中确实比较犯困(贾平凹片段快结束的时候我是真的要睡着了..)但是真的对贾老师表示同情,如今一次性针头早已普及,希望永远都再发生这种事了
余华的故事让最我听的入神,对他来说见到过最干净的地方不是五星级酒店而是他儿时午休的“太平间”,在女孩对他失去感觉后笑称自己是“过期产品”,人格魅力真的四射,去北京改稿的经历也透露出些许讽刺。梁鸿讲到家庭的部分很难不让人不为之动容,最后她教她儿子说家乡话那一段让我想起了《山河故人》中赵涛让她儿子叫妈的片段,唉,学会了叫妈咪忘了叫妈,学会了说北京话但是却忘了家乡话,虽然不同,但是给我的感受真的很像。而在每一位作家采访结束后都会有一位热心群众来朗诵他们的作品中的句子,开始看得时候我还不太懂,最后才想到这或许是把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借现实中的人来进行表达的方式吧,真好。
而电影名字的来源是余华给科长讲得一个故事:小时候的余华看到的大海是黄色的,但是他在课本中看到的大海却是蓝色的,于是他就想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在余华讲完这个故事后,屏幕一黑,电影戛然而止。说实话,我当时在观众席震惊了好久,一开始只是被我认为的是一种浪漫主义所打动,可是当我真正坐下来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想到的却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小人物决心改变世界的梦想,和勇敢。所以当我回过头来再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深受感染。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都被黄色的海洋覆盖了视野,填满了生活后,你会不会勇敢的跳下海,滑动着四肢,拼命的向前游?
我想你一定要。
因为我也相信,只要我们一直游
海水一定会变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