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有感于别具一格的东郊记忆

时间:2021-10-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贾载明 点击:
  前些年,中国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某些方面实行“国退民进”,也就是让原来国营或国有企业倒闭破产,没有倒闭破产的即进行改制,搞股份制公司,实在改不了的,干脆卖掉。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国家和人民是“失血”不少的,这些血都去营养不法商家和贪官污吏的心脏了。
 
  对部分国企这只瘦死的骆驼,一些地方将它卖给地产开发商,建商品房出售,在原址搞工商业起死回生的例子似乎不多。
 
  “东郊记忆”别具一格,利用原来的厂房搞文化产业。有些匪夷所思的是,竟然保留厂房原样,稍加装饰、美化,形成成都市“东区音乐公园”。这是改造后最初的命名。时间是2009年5月。
 
  除了厂房不推倒外,还保留许多当年生产的痕迹,如火车、钢管车间等。甚至有的分厂的牌子也还挂着,如“成都量具刃具厂”。还建有“东郊工业遗址博物馆”。当年的一些口号亦保留在墙上,如“党叫干啥就干啥,做一个齿轮和螺丝钉。”“抓革命,促生产。”“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毛泽东思想。”
 
  所以,艺术家们灵机一动,何不叫“东郊记忆”!以便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也非常切合新建构思和建成的景象。也许这个名称比“东区音乐公园”更具魔力而吸引公众。更名的时间是2012年11月。
 
  成都东郊的工业值得记忆,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光厂成为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的一个标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繁荣一时。此外,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到上世纪60年代“文*”前夕中国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三线”企业大转移期间,大量工业企业迁址,一大批电子、机电制造等产业在成都东郊落户,成都也因此迅速成为全国大后方和国内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这里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近20万产业工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这个国庆节,侄女说:“你喜欢文化,到‘东郊记忆’去看看。”我问“东郊记忆”有些什么?侄女回答:“是个公园。”到了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我仿佛记得,数年前,我看过“东郊记忆”打造后开业的报道,但后来淡忘了。
 
  “东郊记忆”的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也称773厂、106信箱),该厂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曾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本世纪初,成都市政府实施开展“东调”战略工程,对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内的企业实施搬迁,红光厂作为工业遗址完整保留,被确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成都传媒集团投资打造。
 
  而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曾多次改制更名,有个军品分厂尚存在,其它的厂都已破产清算。
 
  说破产清算也许不光彩,但却更合符历史的真实。创新性利用颓废之地,以化腐朽为神奇之笔,描绘出新的画卷,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事。如果能获得成功,破产之晦气也就被新的喜气冲走了。
 
  媒体称,建设者将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起来打造成新型旅游景区,作为成都市划时代意义的城市新名片。现已获得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称谓。“东郊记忆”定位为“一基地、多名片”,未来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现在说“东郊记忆”的成功可能为时尚早,但我在那里看到一种生气和力量。最大的特征就是到那里去的游人几乎全是年轻人,壮年、老年很少。人气虽然不像黄龙、洛带那样极旺,但也算很旺。玩法也出新立异,各种着奇装异服者,招摇过市,很吸人眼球,不时停住供游客观赏、拍照。其它地方要保护肖像权,这里却希望人们把镜头对着她。
 
  假如能在“记忆”的基础真正开辟出了新境界,取得新的成就,那就是一件值得特别夸耀的事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