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虽然犯不着开表彰大会,但的确值得颂扬。常人很难拥有这种宝贵品格,金钱诱惑前,人性大部分时间总是脆弱不堪。
男主Rahim本来也是流俗的大多数。
创业失败的他,以失信之名被警方收押,不过狱中的良好表现为他换来为期两天的假释,期间,他意外获得一笔横财:
女友告诉他,自己在男友收押期间,于某处捡到一个包,里面有一笔价值不菲的金币。
这对Rahim而言无疑天上掉下个馅饼。只要用它偿还欠下的债务,他就能免于被追诉坐牢。
两人兴致冲冲跑去金铺打算兑换现金时,金铺老板的签字笔因缺墨无法记账,给Rahim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
他意识到,这是真主阿拉对自己的考验。
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Rahim将财物如数上报给失物所在地附近的银行,并留下拘留所的电话等待失主联系自己。
没多久,一个女人打来电话联系了Rahim。确认失物细节描述全部吻合过后,身在拘留所的Rahim嘱托家人,将钱包和金币交还了女人。
拾金不昧的事很快变得人尽皆知。
拘留所有感于Rahim的伟大人格,决定请媒体前来采访,可原本,他们对Rahim擅自将拘留所联系方式外传一事感到极度不满。
新闻很快上了电视,周围人对Rahim刮目眼看,唯独一人例外。此人揶揄Rahim的行为不过是想掩人耳目,好为自己减刑寻得借口。
男子甚至进一步猜想,Rahim一定和拘留所达成了某种交易,才有了此次的假消息。
他只猜对了一半。
Rahim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减刑,恰恰是出于良心所为。但捡到失物的人的确不是Rahim本人,而是他女友。
不过这个信息被拘留所刻意忽略,他们仍坚持让Rahim接受采访,因为比起小小的谎言(让Rahim宣称是自己捡到失物),物归原主足以抵消伪造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
报道过后,Rahim被渲染为一个英雄,专门负责募捐游说帮助犯人减刑的民间组织甚至为其颁奖,并号召社区为其还债贡献绵薄之力。
和当初质疑过Rahim的男人如出一辙,颁奖台下坐着另一个拒绝鼓掌的人,这个人就是当初为Rahim创业投资的合伙人。
为了男主的生意,他倾尽了一切财力,最终却以项目破产告终。
Rahim被依法拘留,擦屁股的善后工作却交给了合伙人。为了偿还Rahim欠下的高利贷,合伙人甚至抵押了女儿的嫁妆。
现在,那个毁掉自己和女儿前途的家伙竟以“模范市民”身份出现在领奖台,这着实令他不快。通过捕风捉影的对话,观众从合伙人口中了解到Rahim的另一面:他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混蛋。
接下来发生的事,无意间“印证了”合伙人的说法。
借助人为乐申请保释期间,法院中止了Rahim的申请,理由是没人能证明失物是他还的。
从失主失联的后续来看,留给Rahim的结局已经很明显:要么认栽含冤入狱;要么继续为自己的立场抗争到底。
为此,Rahim找来交还失物的家属,甚至还被逼得让女友假扮失主蒙混过关。不料,法院并不买账,反将Rahim“亲自”发给合伙人的短信甩出打脸。短信发自假释前一周,院方以释放时间和短信发送时间不吻合为由驳斥了证词。
通过一组巧妙的剪接,电影暗示了那个以Rahim之名发送短信的人,极可能就是他的女友,对方这么做无非出于好心,不料却办了坏事。Rahim发布失物招领时,女友的闷闷不乐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短信风波让Rahim重获自由的希望变得渺茫,更要命的是,后来和合伙人的肢体冲突,进一步加剧了Rahim的人设塌房。
合伙人的女儿将暴力场面记录下来,扬言要将Rahim的真实嘴脸公布网络的操作,也让募集善款的机构和信任过他的拘留所,开始怀疑Rahim的行为动机。
至此,Rahim陷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窘境之中……
继《一次别离》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延续了对偏执型人格的描绘,他们总是在开端陷入争执,并因为性格原因和某种外力,使自己卷入更复杂的矛盾中。
Rahim后半程的经历像极了被媒体误报导致自杀的刘学州,他们都因一些人单方面的说辞,成为流言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Rahim的悲剧在于,创业失败的经历令他被定义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在伊朗这样保守的社会,人一旦被定性便再难翻身,即便后续有再多善举,只要流言死灰复燃,一切白搭。
通过Rahim的故事,导演同时传达了他对人和人之间脆弱又敏感的关系的精准观察,因为很显然,毁掉一个人的信任总比辛苦建立来得更快。基于此,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才格外值得深思。
除了巧妙反思社会心理对个人意志的瓦解,向来擅长反映社会问题的法哈蒂,还不忘对公权力展开反思。
Rahim的事迹曝光后,先前嫌他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力机关,却率先想到利用媒体大打宣传牌,让部门接他的名头风光一回,尔后又在Rahim人设崩塌后果断迁怒于他,怪其行为不检败坏机构信誉。
|